“山养经济”:山区资源的全新打开方式
导语
近日,人民政协网经济频道,头条刊登《“山养经济”:山区资源的全新打开方式》的新闻报道,对“2025中国品牌日·第九届品牌发展共创会”上胡晓云院长所做的《发现山区资源,创新“山养经济”》主题演讲进行了回顾和解读。该报道体现了人民政协报记者对于“山养经济”这一品牌经济创新模式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肯定了山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顶层设计思路,彰显了通过品牌化路径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双向转化的战略导向。
《“山养经济”:山区资源的全新打开方式》
仁者乐山、智者悦水,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里,青山总是与隐逸者的茅屋相映成趣。而如今,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优越的山区则逐渐成为寻求改善身心健康的人们所追求的目的地。
“山区具备滋养身体的物质环境、养心明智的文化气质、内省思辨的精神意境以及天地山人的交互对话等资源特征,正好可匹配人们在生理、心智和精神上的多重需求。”近日,在2025中国品牌日·第九届品牌发展共创会上,浙江大学 CARD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发表了《发现山区资源 创新“山养经济”》的主旨演讲。
何为“山养经济”?在胡晓云看来,就是以山区全域生态和人文资源为核心,以满足消费者“山养”需求为目的,通过山区资源聚合,实现全方位、多层级消费体验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品牌经济创新模式。
康养产业作为“山养经济”的重要版块,一直受到胡晓云的关注。我国是山地大国,广义上,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但能够满足康养产业需求的山区,与一般类型的山区有着明显的特征区别。
“它唯有在物质、气质、精神、意境、体验、意象等各方面均具有‘滋养’的特征,才具有‘山养’的开发潜质。”胡晓云所说的潜质,包括森林覆盖率高、空气等气象指数宜人、景致宁静清幽、生物多样性及物产丰富度高等。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华自古便有“山可养人”的认知基础。《黄帝内经》《千金要方》《周易》中都有关于山能辟邪风、聚气宁神,具有养人的能力的描述。
“不仅是老年人,当下城市人群面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多重社会角色的压力,生理透支、心理负荷重,更需要‘慢下来,深思考,再出发’。”胡晓云特别提到,《周易》艮卦直接以“山”为象,象征“止而不滞”的智慧,正是当下人们“慢思行”需求的直接写照。
从现代视角分析,“山可养人”的生理与心理疗愈机制也得到了科技的有力印证。如山中丰富的氧含量、高浓度负氧离子、金属矿物产生的独特磁场、树木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以及山区的微气候调节作用和自然白噪音等,都被证明具有康养的效果。
胡晓云说,其实,“山可养人”一直都存在于人们的认知实践中。“坐看云起时”“悠然见南山”的精神意境自古为人乐道。且山中往往多佛寺、道观分布,蕴含清净禅意、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意境。现如今,疗养院、干休所也往往选址于山中,山间别墅、民宿被大众认知为疗愈佳所。
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也赋予了优质农产品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山区产出的药材、农产品被珍视为养生上品,不仅受到康养旅居者的喜爱,还能为山民带去增收致富的希望。
胡晓云一直倡导“山养经济”要采取生态保护与市场价值开发并行的发展模式,以科学分区治理的方式,实现核心生态敏感区的严格保护与资源承载区合理开发的有机统一。这种模式能够做到保护该保护的、开发该开发的,实现“人养山”与“山养人”的良性循环、和谐统一及其价值转化的最大化。
“我始终认为,‘山养经济’是山区资源的全新打开方式,更是践行‘两山’理念最生动的实践载体。”胡晓云表示,她提出“山养”及“山养经济”模式的目的,就是聚合、优化、创造山区资源,达到人与自然生态共生、山区与消费市场共鸣、人民共富的目标。
“期待‘山养经济’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凭借不同山区的个性化资源禀赋和文化特征,涌现出多样的、独具差异化魅力的特色‘山养经济’品牌,在现有的中华经典名山构筑的宏伟版图上增添新的生机。”胡晓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