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走出共同富裕新"稻"路
兴安盟大米在京推介
稻田成景
8月,阡陌纵横的田野泛起层层波浪,俯瞰兴安盟水稻种植区,稻田与河流、村庄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业兴一地”,兴安盟是草原生态稻米之都,近年来,兴安盟立足资源优势,把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路径打造成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共同致富的“幸福路”,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
品牌赋能,架起同心奋斗之桥
“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高达262.87亿元,2023年末,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为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兴安盟大米’的名气越响,咱们的大米就越好卖,今年我们种植了600亩水稻。”近日,扎赉特旗“珍味稻”家庭农场负责人梁忠孝望着即将丰收的稻田笑着说。
近年来,兴安盟把“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纳入全盟农业重点发展战略,发挥兴安农垦“国企”优势,助推兴安盟大米产业提档升级,全力以赴落实“以平台整合产业、以营销拉动产能、以品牌提升品质”的发展思路。成立兴安盟大米公司,助推兴安盟大米品牌增效工程,创新创造了“三化赋能产业”模式,即链主企业平台化、三产融合一体化、联盟单位协作化,推动大米产业“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解决了“兴安盟大米”品类繁多、品质不一的问题,形成了成熟的“兴安盟大米”品牌集群。
米布丁、米乳、牛奶黑米燕窝粥、大米酒……从米到“米+”,兴安盟大米产业实现“接二连三”发展。“兴安盟大米”品牌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好吃米饭”“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科技支撑,凝聚团结奋斗之力
品牌创建、品质提升,科技和创新“加持”,兴安盟大米产业朝着现代化目标加速前行。
为提升大米产业的科技含量,兴安盟积极引进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已建立了高层次研发平台和产业化推广平台5个,争取科技项目5个,获得各类专利7项,形成技术模式或规程6个。经过严格筛选,已通过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有2个。这些科研成果,为兴安盟大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农机上配有电动方向盘、自动导航系统和卫星平地系统,省时省力,效率还高。”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介绍着智慧农业带来的新变化。从春耕、春播到田管、秋收,扎赉特旗把“智慧”赋能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看天”向智慧农业“看屏”的转变。
二龙屯水稻全程可追溯示范基地、义勒力特镇绿水田物联网质量控制中心、科右前旗农作物病虫害田间监测站、突泉县智慧农业云平台、扎赉特旗智慧大脑……近年来,随着数字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和智慧农场等一批智慧农业新技术应用典型工程的投入使用,一批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智慧农业为兴安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翼赋能。
产业致富,铺就携手共进之路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
在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记者见到绰勒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朴成奎时,他正蹲在稻田边察看水稻长势。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级人大代表,1967年出生的朴成奎是新时代的新农民。从种水稻到建立合作社,成立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注册“绰勒银珠”商标,研发完善绰勒银珠品牌大米有机和绿色两大系列,到拥有13个产品和“银珠一号”自有品牌,30余年来,他带领村里的各族村民不断做大水稻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种植水稻2万亩,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发展水稻面积近5万亩。
同样,在通往共同富裕的“稻”路上,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各族村民正携手并进。今年40岁的朝鲜族村民张海峰返乡创业,在村里开办了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稻米产业,探索“基地+农户+带头人+市场”模式,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去年,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了15000多亩地的产出订单,带动了当地1000余户农民增收。
好山好水好大米,兴安岭上兴安盟。带着一年又一年丰收的希望,精彩的兴安盟大米故事将继续为兴安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鲜活的注脚。(记者 武跟兄)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