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仁里 活态传承焕新生
仁里美丽乡村 通讯员 章昭鑫摄
1400多岁的徽州古村落,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厚重深沉又儒雅端庄。
仁里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至今仍完好保留着清时期的三街四门十八巷风貌,不仅有着“中国特色村”的美誉,还同时拥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多张亮眼名片。
一望千年是仁里。为珍存文化记忆、实现文化共享,仁里村修缮光启堂、王子野、程干桐故居,最大限度保留原古建筑和建筑风貌,搜集整理王子野、程干桐等17位名人生平事迹,打造名人IP,谋划名人陈列馆;建成绩溪民歌民谣部落,挖掘整理、制作完成原生态民歌26首、民谣40余篇(首),并以传承人演绎、图文展板及场景介绍,以及幻影成像、4K视频展播等方式呈现,打造集研学、采风、传承、传播于一体的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传承(展示)点,进一步推动非遗、民俗等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徽文化展示中心,融合在地文化、历史典故、红色精神,开发文化体验精品路线。
绩溪县近年来坚持“生态固本、文化铸魂”的发展定位,基于历史原貌和空间肌理,创新“三种模式”对仁里古建筑、古民居进行宜居宜游保护改造,以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利用为牵引,激活乡村动力、兴旺农村业态、畅通人才回流,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给古村落“生命”,还老房子“尊严”,惟有实现活态传承才能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不断摸索保护与更新融合方式和融合尺度的创新过程中,绩溪县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本底、创意为引线、产业为活水,汇集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凝聚发展合力,仁里古村振兴的精彩画卷徐徐铺展。
绩溪县聚焦项目“兴”业态,结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为支撑,形成了迷迭香种植基地、兰花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农事体验、旅游观赏为一体的多样化种植基地,新建集古村落保护、徽文化展示、旅游服务、高端住宿、徽味餐饮、会议会务、休闲娱乐、农特产品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仁里村游客服务中心。实施以体验、文化等为重点的“旅游+”“+旅游”项目,引进安徽省徽风百里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桃花坝露营地及水上游乐等项目,引进浙江原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共创庭院项目,支持农户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与浦江廿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乡村运营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发挥品牌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全力打造仁里古村落度假区,相继利用古村落废弃杂院、闲置农房、上祠堂、街巷,打造了“程鱼落院”围炉煮茶、贝贝奶茶、大鱼仁里夜游、乡村沙漠酒吧、屋顶咖啡、“仁里三道茶”等网红新业态,持续开发仁里乡村会客厅等项目。
变资源为资本,变闲置为利用。绩溪县灵活采取流转租赁、自改自用等方式,推行“村集体+国有企业”“村集体+社会资本+国有企业”“村民+村集体+各类资本”等运营模式,修复古宅古建筑,建成仁里思诚书院69号、仁里民宿、桃源山舍等高端精品主题民宿,开办“农家乐”,促使仁里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仁里的乡村特质怎样进一步体现,潜在价值怎样变现?共建共享的运营方式又将怎样实现?我们如何聚合发力,创新全方位传播,讲好仁里故事……”首届长三角传统村落旅游“仁里对话”沙龙在仁里村下祠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从乡村运营模式、业态布局、政策支持、品牌打造等方面破难点通堵点,共同探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仁里对话”是长三角乡村振兴共建战略合作与长三角乡村运营浙皖共建战略协议合作签约后的首个落地成果,将为绩溪打造乡村运营新高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绩溪县以打造传统村落新业态为支点,以乡村运营为抓手,积极改善创业环境,挂牌成立绩溪县仁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拓宽思路引来“合伙人”,与澳洲徽商总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入浙江廿里文创团队专业化运营乡村,打造非遗文化徽墨店,山野陶艺陶瓷艺术馆等10余家乡村品牌业态,形成共享共创的特色创新仁里新模式。与浙江浦江县新光村签订《仁里村·新光村合作共建协议》,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未来,绩溪将抢抓“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机遇,紧扣“高端”“国际”“全域”“融合”关键词,以大空间整合资源,大品牌引领赋能,催化业态创新融合,让古村续写千年芳华,再现熠熠重光。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