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挖掘山水潜力 丰富百姓餐桌

来源:中国食品报 记者:谢伟 通讯员 萧萧 钟剑锐 李庆芳 更新时间:2024-08-12

粤北多山,一山望一山;粤北多水,一水带一水。“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的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地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地区,在传统粮食观视角下这是劣势,而转换至大食物观视角,却有“金不换”的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对于龙川而言,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唱好“农耕记”、走好特色路、打响特产牌,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把农业多样性资源开发成优势特色产业,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龙川近年来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培育形成油茶、花生、牛奶、茶叶、鱼生等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油茶全产业链年产值约15亿元

走进龙川县,绵延起伏的山峦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茶林,一颗颗如鹌鹑蛋大小的油茶果,在雨滴的浸润下,显得油亮又饱满。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也是我国高端植物油的重要原材料。龙川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多年。近年来,龙川将油茶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力推动油茶种植,实施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不断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约4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约37.8万亩,年产油茶籽32113吨,油茶全产业链年产值约15亿元。

2009年,龙川县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林业局等国家部委授予“全国油茶示范县”称号。此后,龙川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龙川县油茶产业的意见》等文件,护航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县级油茶产业园、省级油茶产业园,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探索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模式,逐步形成油茶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目前,全县从事油茶生产经营企业155家,种植大户1128户(30亩以上),从业人员过万人,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产品开发向精深加工方面转变,市场由分散经营向品牌销售转变。

发展油茶休闲旅游观光业,打造航天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建立油茶特色科技观光园,开发油茶人家、油茶古道、传统榨油作坊等文化产业项目,推动观赏茶花种植、茶园文化休闲山庄、生态油茶文化长廊等项目落地实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油茶三产融合成为产业建设的新引擎。

奶牛大多养殖在广阔的草原牧地,而在龙川县龙母镇小庙村,有一个占地380亩的奶牛养殖项目,200多头从澳洲进口的荷斯坦奶牛在这里“安家”,带来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小庙村标准化牛舍里,荷斯坦奶牛正悠闲地嚼着草料,不时发出“哞哞”声。每头牛的左右耳都戴着一个写着数字编号、象征身份证明的“耳钉”。在饲养人员的照料下,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环境,长得膘肥体壮。

“小庙村地理位置优越,水源水质好,环境优美,这为奶牛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中牧生态产业(河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骆金城说,但想让住在山区的奶牛产出健康的好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奶牛来到小庙村后,首先解决的便是吃住问题。

“这里的奶牛以优质的草料、苜蓿、玉米等饲料为主食,睡在谷糠铺成的‘床’上,还有全自动风扇时刻待命。”骆金城介绍,牛场建立了全程自动化养殖、挤奶、消毒、储存等智能生产系统以及完善的免疫接种、疫病诊治、用药处理等系统,为每头奶牛建立档案,实行统一管理,牛场也请了兽医全天候监控,对奶牛们进行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基地的奶牛,从出生起就有记录了,有没有生过病、吃多少、产奶量如何都是有记录的。”

目前,该基地存栏的210多头荷斯坦奶牛中,挤奶牛有130多头,日产鲜奶2.3吨,下一步将打造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并通过联农带农机制,“造血式”助推乡村振兴。骆金城介绍,基地小牛断奶后,打算发展农户寄养模式,养到13个月后基地包收,农户也可以帮基地种牧草,预计人均可增收一两万元。

“金钩豆”年产值约3000万元

“这是我们本地特色花生,市面上没有这个品种的种子,都是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生长周期比普通花生要多50多天,总生长周期在155天以上,目前亩产量是500斤。”龙川县佗城镇胜利村花生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马珍平说,胜利村自古就有种植花生的传统,主要种植的品种是“迟豆”,也叫“金钩豆”,外形修长,匀称美观,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

地处东江河畔的胜利村,有优质肥沃的沙坝垦复地2000亩,是远近闻名的花生专业种植村。佗城镇花生深加工后制成的生炒咸酥花生,口感好、香气浓,受到市场青睐。2009年,龙川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对金钩豆提纯繁殖后,开始示范推广。2022年,龙川县成为全省唯一获批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的试点县,佗城镇花生入选第一批“一镇一园”项目。佗城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推动花生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了涵盖规模种植、精细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佗城镇花生产业也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佗城镇花生种植面积超万亩,2023年,全镇花生总产量超2.2万吨,总产值约3000万元,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托里茶”年产量超2万斤

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大帽山脚下,当地山峰海拔约1147米。这里四周林木葱郁,常年云雾缭绕,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9年,桂林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020年,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桂林村党支部书记邹锦辉介绍,该村通过建设“茶叶科普”育苗基地、提升良种繁育和种植技术、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等措施,实现了全村茶叶品质升级。

“我们以桂林村为中心,以‘一镇一园’为契机,辐射带动全镇茶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打造了一条旅游产业大道,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义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义都镇建成茶园260多个,茶叶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覆盖桂林村、中心村、新岭村、红星村等村庄。2023年,全镇茶叶(成品)总产量达16万斤,总产值约5500万元。

“茶叶”到“茶业”,群众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宽。除了义都镇,龙川县新田镇也正在书写一个以茶兴农、以茶富民的故事。

茶叶是新田镇的“拳头”产业,“托里茶”是其代表品种,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海拔600多米高的托峰山上,居住在此处的村民使用本地土茶籽种植茶叶,因此“托里茶”又有“土茶”和“野山茶”之称。

目前,新田镇打造了“托里茶”“新红1号”等品牌,拥有茶农500多户,茶叶种植面积达3818亩,年产茶叶超2万斤,带动就业1500余人次。为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新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田镇大力推进“强村公司+富民工坊”模式,解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用工、加工、销售等难题,在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茶产业向更高目标迈进。

水产品年产量超1.3万吨

在龙川县田心镇华滢农场无肝吸虫草鱼标准化养殖基地,百亩鱼塘星罗棋布,碧水盈盈,波光粼粼,一幅生态农业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这是我们与华南农业大学携手共建的,每年大概可以产出15万到20万斤草鱼。”华滢农场负责人陶尔科说。

龙川素有“鱼生文化发源地”之称,这里的客家人世代都有吃鱼生的传统和习惯,他们制作的鱼生也富有盛名,十分鲜美。“一般鱼的腥味跟鱼油、脂肪相关。”陶尔科说,农场的鱼不吃饲料只吃草,捕捞后会放到鱼池禁食净养,一段时间后,鱼肉更加紧实,颜色变浅,脂肪率也会降低。制作时,鱼生师傅将鱼剥皮、掐头去尾、涤骨、晾干水分,再辅以鱼腥草碎片、蒜泥、姜丝、花生米、芝麻、炒米、茶油和精盐等“八宝”佐料。二者搭配来吃,鱼肉弹牙爽口,八宝料美味留香,滋味无穷,成为客家人好友、家人团聚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也成为了龙川独特的鱼生文化。

近年来,龙川县大力传承、弘扬鱼生文化,推动鱼生产业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成立了鱼生产业促进会,制定了鱼类养殖、鱼生加工制作等相关规范标准,并为鱼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场地、科技与经济等多方面保障。目前,龙川县水产养殖面积1655公顷,水产品年产量超1.3万吨,其中草鱼年产量8000多吨。

龙川八宝鱼生被越来越多的食客接受和认可,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据统计,河源市目前经营八宝鱼生菜品的店家达2500余家,其中龙川县超过600家。

去年底,龙川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八宝鱼生美食文化周系列活动。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4年广东省四季美食旅游精品线路(秋、冬季主题)名单中,龙川赫然在列。龙川正用实际行动扎实践行大食物观,多途径拓展食物资源来源,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以多元优质的供给守护人们“舌尖上的幸福”。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