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打好特色牌 做优“土特产” ——兴安盟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来源:兴安日报 记者 :武跟兄 更新时间:2024-08-09

天蓝水清、草绿地净,良好的生态禀赋滋养孕育着兴安岭上兴安盟的万物众生,造就了兴安盟农畜产品天然、绿色、有机的最大优势。

近年来,兴安盟持续推进大米品牌、玉米精深加工、肉牛全产业链体系及全国高端奶业生产基地建设,通过项目撬动、延伸补齐农牧业产业链,力争把兴安盟打造成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稳粮增收,端牢“兴安饭碗”

夏日,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稻田风光秀美。稻田边,朝鲜族村民张海峰观察着水稻长势。10年间,他带动三合村及周边村民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从过去的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万余亩。“我们每年生产大米15000吨左右,畅销呼和浩特、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

近年来,兴安盟把“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纳入全盟农业重点发展战略,发挥兴安农垦“国企”优势,助推兴安盟大米产业提档升级,全力以赴落实“以平台整合产业、以营销拉动产能、以品牌提升品质”的发展思路。成立兴安盟大米公司,助推兴安盟大米品牌增效工程,创新推出了“三化赋能产业”模式,即链主企业平台化、三产融合一体化、联盟单位协作化,推动大米产业“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融合发展,有效解决了“兴安盟大米”品类繁多、品质不一的问题,形成了成熟的“兴安盟大米”品牌集群。  


00300724034_64e598a0.jpg 

包装精美的兴安盟大米

米布丁、米乳、牛奶黑米燕窝粥、大米酒……从米到“米+”,兴安盟大米产业实现“接二连三”发展。“兴安盟大米”品牌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等称号。

今年,兴安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78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700万亩。在政策、科技、投入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兴安盟农业生产进展顺利,作物长势良好,为夺取全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兴安盟6个旗县市中有5个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种业振兴是兴安盟握紧农业“芯片”的关键。兴安盟围绕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提质增效,细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市场监管、建设“看禾选种”平台,目前有玉米品种3个、水稻品种1个入选了2023年自治区“看禾选种”推介名单。

草丰牛肥,做好“肉库”“奶罐”

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100名占位头数第1名、年销售额处于全国第三名、种牛性能测定指标处于全国领先……今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专家在兴安盟考察肉牛种业时表示:“兴安盟肉牛种业虽起步晚,但多项指标已处于全国领先。”

当和煦的阳光洒落在内蒙古中农兴安种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兴安)的牧场,一群西门塔尔、夏洛莱、安格斯等优质种牛正悠闲地享受着日光浴,它们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的“宠儿”,更是兴安盟推进肉牛种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00300724033_f03c9310.jpg 

体型健壮的兴安多羔羊

肉牛种业是肉牛产业的“芯片”,抓住了肉牛种业,也就抓住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命脉。在中农兴安的采精室内,工作人员穿梭在现代仪器之间,提取着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种公牛精液,准备利用冷冻精授配技术送往黑龙江、吉林等地。公司技术总监尹旭升说:“我们的目标是培育中国自主可控的种牛,为当地黄牛改良贡献力量。”

种业安全自主,为兴安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底气与活力。以肉牛种业为发力点,兴安盟全力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兴安盟现有大型肉牛养殖企业12家、合作社300家,建成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69个;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呼包鄂等区内城市,建设了以“兴安盟牛肉”为引领的兴安盟生态农产品品牌店15家、牛羊肉直营店50余家;截至20246月末,兴安盟肉牛存栏169.47万头……一个个数字,折射出兴安盟肉牛产业的“畜”势勃发,彰显出兴安盟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十足潜力。  

在内蒙古修刚农牧有限公司云端牧场挤奶厅,一头头新西兰进口的荷斯坦奶牛沿着特定通道进入挤奶转盘,挤奶转盘可同时容纳120头奶牛。工人们仅用11分钟便可完成一整套标准化操作流程。整个过程中,牛奶不与空气接触,没有任何污染,15秒之内就可进入奶仓,达到制冷效果。

作为兴安盟首套120位智能化专业挤奶设备,其投产使用实现了牛奶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了牛奶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了牧场运营管理水平。目前,该牧场奶牛总存栏3200余头,日产奶量达到52.4吨。预计2025年底,奶牛总存栏将达5000头,乳牛年单产奶量达到10吨。

近年来,兴安盟深入贯彻国家、自治区奶业振兴战略部署,把奶业产业链确定为20个重点产业链之一。利用黄金奶源的资源优势,通过改造提升中小规模养殖场、培育壮大乳品加工企业,积极扶持培育奶源基地,加快推动集群集聚发展,将兴安盟打造成为高端奶源基地。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炎炎夏日,绿草茵茵,正是牛羊肥壮的最佳时节。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杜美牧业),一排排整齐的羊舍映入眼帘。羊舍内,一只只体型健壮、毛色雪白的羊儿悠闲地吃着饲料。它们是杜美牧业培育的新品种——“兴安多羔羊”。

“‘兴安多羔羊’的主要饲料是玉米秸秆,兴安盟是农业大盟,秸秆资源丰富,具备因地制宜进行舍饲养殖增收的条件。”刘学文说,杜美牧业已为100家多羔羊生态牧场试点提供了优良品种、养殖技术和科技培训,辐射带动200余户牧民发展舍饲养殖,推动了扎赉特旗肉羊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近年来,兴安盟不断加强农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以创新驱动领跑农牧业突围。结合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开展优良品种本土化选育和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实施畜品种繁育技术集成示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种源。创新实施了全域兽医社会化服务、高标准草原建设,杜美牧业、中农兴安获批国家核心育种场,一系列的试验区创建构想、创新路径正在变成现实。

同时,兴安盟主动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勇做种业振兴排头兵,创建了国内首个省级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兴安盟结下“粮”缘后,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圆满完成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目标,创造了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挂牌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系13个、新品种3个;袁梦计划2.03.04.0等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兴安盟大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近年来,围绕“科技兴农、种业振兴”,兴安盟努力为打造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夯实科技基础,一张张成绩单丰满而又厚重。如今,兴安盟聚焦“农牧业赛道”的科技突围按下了“加速键”,将在打造生物育种引领性高地、强化水稻育种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畜牧业核心种源自给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稳抓机遇时不我待,兴安盟正锚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全力擘画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武跟兄)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