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如何完成中国式茶业现代化?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作者:赵光辉 更新时间:2024-08-06

作为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以及茶产业、茶消费、茶文化的大国,中国茶业一直在期待着超越历史巅峰,创造属于今天的茶业辉煌,实现从茶业大国向茶业强国的历史跨越。这个跨越的实现途径在哪里?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中国茶产业探索和实现中国式茶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那么,茶产业能否紧跟《决定》规划的时间表,进一步全面深化茶产业改革,在这个颇具特色的细分领域闯出一条中国式茶业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之路,无疑是全行业都高度关注的重大话题,也是需要全行业用探索和创新实践来作答的时代答卷。

茶产业需要提高政治站位

明确行业的改革发展责任

《决定》共15部分、60条,茶产业如何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需要全行业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行业的改革发展责任。结合行业实际,茶行业需要在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努力探索,需要完善促进茶产业数字化,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大幅提升茶业生产率、提升茶农收益。《决定》明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等三个方面关键改革举措,都是茶产业需要积极参与、加大力度完成的重要领域。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包括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方面,茶产业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改革空间。同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还有弘扬企业家精神等领域,茶产业都肩负使命、重任在肩。

中国茶业的工业化成就

孕育着新的现代化机遇

《决定》标志着改革发展一个新历史阶段的开启。对茶业而言,需要梳理清楚中国茶业现在的产业基础,以便更好地确定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茶产业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化改革时代。再细分,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9491952年,自由购销到政府统一经营的过渡时期;19531984年,供销合作社与商业部门的计划管理时期;1985年茶叶流通市场开始改革,2000年后全国性的茶叶市场逐步形成。

目前的茶叶市场,大多数企业是市场化改革后诞生、成长起来的。与中国基本农情之中小农户占绝大多数相对应,人们说的六七万家茶叶企业大多数都是家庭农场、中小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的近30年,市场化改革激活了机制,激发了行业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

工业化对这个伟大发展成就起到了推动和支撑作用。这个过程中,从早期的吴觉农、张天福、冯绍裘,到后来无数茶叶科学、茶叶加工领域的科研专家,工业化一直是贯穿其中的鲜明红线。如果无视这些,就无法完整理解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参照目前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75%以上的现实,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率、工业贡献度也是很高的。据国家茶叶机械研究机构专家介绍,目前中国茶叶企业的机械化加工几乎已经普及到100%,唯一的差别只是不同茶类、不同工艺的机械化程度不同;而且那些没有实现机械化、工业化的工序,不是市场不想,而是暂时没有攻克技术和设备难关。无论如何,中国茶业的工业化成就是巨大的,是完成中国式茶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当代中国茶工业

与茶商业没有完成匹配

中国茶要深化改革,首要是解决当代中国茶工业与茶商业没有完成匹配、茶商业落后于时代的问题。茶工业从机械设备、加工技术都已进入工业化时代,但茶叶商业、茶叶营销的理念观念和手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这也是中国茶叶市场一些严重“不和谐”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片面夸大手工,有意无意做卖惨式推销”——在很大程度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农产品中,只有茶叶在营销环节“痛恨”工业元素,沉溺于“大师”与“手工”。一边是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都建立起观光通道,让游客和茶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工业技术带来的茶叶生产进步;另一边是茶区仅组织手工炒茶大赛,工业制茶、茶叶机械这些更有科技含量的竞赛和展示茶叶工业化成就的展览无人操办;还有,企业喜欢“晒”出手工炒茶初学者双手水泡的图片,告诉消费者炒茶不容易。这种卖惨式营销与时代要求脱节。

“喜欢贩卖资源的稀缺和莫名其妙的故事”——某些茶树品种喜欢贩卖资源,以区域、山头,甚至某棵树的稀缺性来做营销,如果说这是文化与旅游的需要,人们可以接受;但大众市场接受不了这些“导演”出来的故事;由此衍生出来的“金融茶”作为一种非法存在,一直屡禁不止,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困扰。

“喜欢以繁琐的仪式来拿捏消费者为溢价买单”——虽然茶叶具有物质和文化两种属性,但茶文化、茶艺表演中繁琐、神秘主义的做派,并不是传播中华茶文化的必须路径;相反却有意无意制造了认知茶叶、接受茶叶的知识门槛,用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拿捏消费者,让大众为不合理溢价买单。

“产品不统一,价格不透明”——农产品是大众消费者接触最多、消费频次最高的产品,为方便流通消费,大都采取简化购买过程、消除价格疑虑的办法,实现快速销售。但当今中国茶叶是个另类:它偏偏不追求简单、透明,而喜欢在不统一、不透明中“看人下菜”。

过去30年时间里,吃过亏、上过当的消费者和负面口碑经过社会传播和积累,最终形成一个社会共识——“中国茶,水太深!”核心就是“中国茶从产品到售价都不可信”。这种信任危机最终要反噬行业,在踏进任何一家茶叶店之前,很多顾客心底都会闪过一丝担忧:中国茶那么多、越搞越复杂,我会不会因为不懂茶而被骗?

如何让农业文明

与工业文明深度结合?

当代中国茶工业与茶商业没有完成匹配的根源在于农业文明没有实现与工业文明的结合、融合。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罐茶·大师作”事件。

201811月,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创新中国茶论坛上,茶叶品牌“小罐茶”负责人透露其销售额已达到20亿元;2019年春节,众多自媒体爆发了对“小罐茶”这20亿销售额的质疑。质疑这“十位大师”与“20亿元”之间该怎样建立起理解关系呢?结论是“大师累坏了,一年做了20亿元的产品,每个大师要做2亿元的产品,一个大师一天要做1000多斤茶叶,大师必须是千手观音!”

这是中国茶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行业事件。一是小罐茶的工业化生产、标准化规范、科学化设计、规模化发展,与中国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是一脉相承的,是在中国茶工业化成就背景下的一次集成尝试。但为什么要依靠“大师作”与“大师做”来误导消费者呢?显然,“小罐茶”的商业理念并没有完全呈现出与它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相匹配的先进性。显然,茶行业的那些质疑将中国茶置于延续了上千年的小作坊手工炒作生产条件下,而将工业化、工业文明屏蔽在观念之外。非如此,“大师”以“炒茶工”身份、代替现有丰富、高效的制茶机械去制作每一片茶叶的逻辑怎么可能成立?又有哪一个行业企业会以技术总监、总工程师的肉体生命潜能来计算一个企业的产值?

如何让农业思维理解工业文明的效率和逻辑?如何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结合融合后,创造出中国式茶叶商业文明?这是中国式茶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练习题,也是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消费者对茶行业目光灼灼、关注有加的一个重点领域。

中国式茶业现代化的答案在哪里?

答案在对历史的致敬与超越里。中国式茶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探索过程。这需要历史定力,新中国成立75年的时间不够,市场化改革30多年也不够,要在深化改革的勇气里不断续写新篇。

答案在一杯一杯卖出去的新式茶饮里。近些年方兴未艾的新式茶饮,用年轻群体对茶叶的理解、应用、开发、传播,创造着辉煌,积聚着力量。

答案在网红超市“胖东来”人流涌动的茶叶柜台前。胖东来用超市业态将价格透明的好茶带到大众面前,这种纯粹干净的商业气质让人趋之若鹜。在市场化竞争面前,“胖东来”以大格局谋大未来,已经为茶业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有益铺垫。

答案在全体茶业同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持续努力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