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何以“道地” ——源自野生,融古承今
新会陈皮,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食药价值,享誉世界。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这片土地上,新会陈皮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随着气候变迁和产区南移,新会陈皮凭借其道地品质的传承和悠久驯化成就的上等品种,正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道地品质,新会陈皮的正宗之道
“道地”这一概念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综合判别标准。
“道地药材”指的是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生产的药材,因其质优效佳,为业界所公认。如今,药材的道地性依然受到市场的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保护中医药发展的生命线之一。
古人对“道地药材”的推崇,体现在他们的用方之中,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意味着选用“道地药材”是确保医疗效果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定义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把陈皮的原植物明确为只用柑橘。但不同地域种选择上存在巨大差异——广陈皮为茶枝柑、川陈皮为大红袍(柑)、浙陈皮为蜜柑、闽陈皮为福橘。此外,早橘(浙江)、川橘(川渝)、南丰蜜橘(江西)等品种也可用于制作陈皮。
虽然陈皮来源很多,但只有用广东茶枝柑制作的陈皮才是正宗的广陈皮。其中又以新会茶枝柑制作的陈皮最优,是业界公认的道地陈皮。
南橘北枳,历史上道地产地多变
正宗的新会陈皮,品种是正统的基石,但产地的水土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晏子春秋》中写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古人们早已道出气候水土对植物生长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古籍记载,用于制作陈皮的柑橘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这一地区温暖湿润,适宜柑橘类生长,早在汉代便开始大规模种植柑橘,也为橘类药材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长江流域是柑橘类植物的重要产地,随着三峡水利枢纽的建成与蓄水,库区柑橘的种植与运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 “以东橘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治气乃言欲胜东橘,北人亦用之,以陈者为良。”这表明,早在南北朝时期,东橘(今长江三角洲的江浙一带)和西江(今江西地区)就已是橘皮药材的道地产区。
到了宋代,江浙—两湖地区仍然是橘皮道地产区。《本草图经》记载: “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从先秦至宋代,橘皮的道地产区均在长江流域,江浙主宰了陈皮的上半场。
然而,到了明代,陈皮产区发生了迁移。岭南地区的陈皮后来居上,并逐渐一统江湖,成为下半场的主角。新会陈皮以其正统的品种,成为业界公认的道地陈皮。
气候变迁,道地产区陆续南移
随着气候的周期性变迁,历史上的道地产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年)首次将陈皮道地产区记载为广东。
《本草纲目》记载,当时以广东产的陈皮为上品,江西产的次之。到了明万历年间(1609年),王命璇重修的《新会县志》中已有陈皮作为土特产的记载。清代《本草害利》记载:“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此外,清乾隆年间所修的《新会县志》记载:“馀甘俗名油柑,苹药之属,陈皮邑出者佳。”
气候的周期性变迁影响了众多本草道地产区的位移,陈皮就是其中之一。陈皮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其品种、产地和年份,更需依赖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严格的加工炮制流程以及充足的陈化时间。只有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陈皮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新会陈皮之所以享有盛誉,得益于其三大独特优势:原生种的纯正性、道地产区的历史沉淀和岭南气候的独特性。
源自野生,悠久驯化成就上等品种
新会,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茶枝柑而闻名。据《宽皮柑橘(Citrus reticulate Blanco)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的聚类分析显示,茶枝柑种具有较多野生柑橘资源的等位基因。
《中国植物志》和《广东植物志》均记载茶枝柑的果皮晒干后即为中药陈皮的正品。茶枝柑的起源可追溯至古渡山脉、牛牯岭山脉和圭峰山脉河谷中的野生桔树群落。经过7个世纪的驯化栽培,茶枝柑已成为具有稳定性的地方特有种,保留了当地野生柑橘的特点,并培育出了大种油身与细种油身品种,成为陈皮中的上等品种。
新会陈皮的采摘过程同样讲究。果农根据不同的用途,在3—12月的不同季节进行采摘,其中用于制作陈皮的部分主要在农历立秋至寒露、寒露至小雪、小雪至小寒3个阶段完成收获。这一采摘的选择,基于对陈皮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如挥发油类、橙皮苷、多糖等。
相关研究表明,9月和10月的陈皮药材中橙皮苷和挥发油含量较高,而10月和11月的总多糖含量较高。这些成分的差异直接影响了陈皮在入药、茶饮、调料等不同领域的应用。
历史传承,地理与气候铸就道地陈皮
新会,这片被历史赋予深厚底蕴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享誉世界的陈皮。新会盆地位于北纬22°05′—22°35′,东经112°46′—113°15′,被圭峰山脉、牛牯岭山脉和古兜山脉环抱。新会盆地是众多河流的汇聚之地,西江与谭江相互融合,加之崖门水道海水的倒灌,形成了“三水交汇、咸淡通融”的特殊区域,造就新会茶枝柑生长的关键水土。
新会陈皮生产建园实行“水田旱地化,旱地水利化”的建园模式、“十年一届,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独立排灌,大小套河”的水利系统和“深沟高畦,高位种植”的种植方式等具有典型水区建园特色和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也是新会陈皮的特质所在。
新会陈皮的高品质离不开独特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10月底,当回南天与北风天相撞,为新会带来异常湿润的气候,与河流、海水共同滋润出一个“湿盆地”,也为新会茶枝柑生长提供了关键的气候条件,这也是新会陈皮成品独特内含物的由来之一。这种独特气候也造就了新会陈皮独一无二的晾晒环境。新会陈皮可以存放在通风阴凉干燥处,在岭南季风干湿交替中自然陈化,同时可以利用高温除虫除霉。(萧萧 熊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