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今年西瓜卖不上价!”谁在背后“操盘”?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里雨曦 实习生 杨丹清 更新时间:2024-07-25

“今年家里的西瓜卖不上价,三毛左右一斤,去年还一块多呢。”近期,陕西一位瓜农讲述了今年他的西瓜销售情况。

这位瓜农的遭遇不是个例。今年上半年,西瓜价低、不好卖的情况时有发生。最近天气炎热,西瓜价格略有上升,但仍处在历年同期低谷。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610日到79日,全国范围内西瓜平均批发价整体呈现下跌趋势,由每公斤3.31元跌至2.71元。79日至723日,价格在2.50-2.78/公斤波动。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卖不上价”的西瓜背后,是中国水果价格的周期性循环局面。不只是西瓜,苹果、柑橘甚至是樱桃、草莓、榴莲、荔枝等高价水果,都面临周期性涨跌的“果周期”现象。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经济作物价格涨跌对生产生活影响明显,如何发挥好市场配置效能,用好政府调控的手,既保障果农利益,又为消费者带来品质好价格合适的水果,是农业经济链条都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

西瓜“遇冷”

本刊调研发现,今年上半年,西瓜的整体销售确实不理想,无论是上游种植端,还是下游流通市场,西瓜整体价格都较低,且消费动力不足。

“前段时间气温一直上不来,西瓜消费低迷,华北好多瓜农选择让西瓜烂在地里,因为采收会赔更多钱。”一位西瓜产业从业者说,以往,华北地区部分种植的早茬西瓜可以在西瓜大量上市前夕卖个好价钱,但今年价格下跌明显。

浙江省温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林燚算了这样一笔账:华东、华中地区往年4月中下旬上市的早茬西瓜,由于天气原因推迟至5月上市。大棚西瓜亩产3500-5000公斤,土地、人工、药肥成本在1万元/亩左右。核算下来,早茬大棚西瓜的种植成本是2-2.5/公斤左右。而今年5月份,江苏、浙江等地的早茬西瓜田头收购价是2.2/公斤左右,个别地方甚至低于2元。

调研发现,今年西瓜价格下行,与天气“遇冷”有很大关系。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表示,今年2月一阵自北朝南、自西向东的极端寒潮席卷而来,华北地区大范围降雪并伴有断崖式降温,这样的气温变化最终造成早茬瓜推迟上市。寒潮过后,45月份天气良好,日照充足,导致晚茬瓜成熟、上市提前。二者碰头就导致了一段时间的供应量急剧上升,西瓜售价则大幅度下跌。

“‘五一’之后,两广地区气温始终上不来,连天阴雨。西瓜解暑性很强,气温低,消费者购买西瓜的意愿就没那么强烈。”台州市黄岩区瓜农协会副会长牟森林表示,早茬西瓜主要销售南方市场,今年我国南方气温低、雨水大导致了西瓜终端销售的遇冷。

目前,随着气温逐渐攀升,西瓜消费意愿明显提升,整体销售情况已经有明显好转,价格也有所回升,比如723日西瓜批发价格较前日增长7.8%,但早茬西瓜受损已成事实。

2

“果周期”影响供求关系

天气变化是此轮西瓜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而据受访专家介绍,西瓜卖不上价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供求关系失衡,从而造成农产品周期性价格波动。

“田头价想卖到2.5-3块(每公斤)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应该处在历史上价格最低的一个发展周期中。”许勇表示,西瓜等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涨跌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其内在受到供求关系变化影响,西瓜目前处在下行周期中,短时间内很难有很好的市场表现。

本轮西瓜的供求关系变化,源于疫情期间的价格上涨。

专家介绍,西瓜价格在过去四年,尤其是疫情三年持续向好,瓜价喜人。疫情期间,国外进口西瓜难以进入中国市场补足早茬西瓜缺口,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国内早茬西瓜的价格水涨船高。

在巨大市场红利吸引下,大量资本、资源涌入西瓜产业,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开展了大面积的西瓜种植,加之种植技术的提高,迅速增加了西瓜产量,导致西瓜供过于求。

实际上,除西瓜外,我国很多生鲜农产品都存在周期性波动,受到消费大环境影响,目前也大都处在价格下行通道。

今年以来,荔枝、樱桃、榴莲等高价水果价格“腰斩”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份以来水果价格总体呈下降态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高芸认为,我国西瓜种植模式由以往的露地栽培,转变为露地栽培、地膜覆盖、小拱棚栽培和温室栽培多种模式,实现了多茬收获,大量上市季节为5-8月份。今年5-6月,北方大部分地区较往年气温偏高,山西、河北部分地区西瓜上市时间提前约一周,与山东、河南等主产区上市期重叠,造成价格下跌。6月底,西瓜价格有所回升,但南方持续降雨也对西瓜消费和运输造成了一定影响。

“总体来说,我国西瓜各主产地区产量均有所增加,瓜农采收后需尽快销售,若上市期有重叠,则会引发价格下跌。”高芸说。

3

如何熨平“果周期”

受访专家认为,多年来,西瓜、苹果等经济作物农产品经常出现周期性价格涨跌,甚至滞销,折射出农产品供求矛盾,更突出反映了农产品产业化程度待提高的问题,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首先,推动适度产业化发展,防止过度资本干预。

“西瓜种植需要换地倒茬,以避免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对西瓜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规模化种植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在去年西瓜价格较高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对西瓜产业热情高涨。”高芸认为,以资本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产业化发展背后,中国农业应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节本增效,提升产业化程度,不应盲目扩大规模。

牟森林认为,大力提高西瓜生产组织化程度,实施产业化生产,这个过程,可由新农人带领。一方面,他们亲近土地,熟悉所在产业,务农本领强,另一方面,新农人通过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可避免资本大规模进入带来的风卷残云式发展。

高芸也提到,应该在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带领下,建立标准化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公用品牌建立,突出农产品地方特色。

其次,发展品牌农业,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滞销。

具有知名品牌效益的水果不仅价格平稳,而且不愁卖。许勇谈到:“在此轮波动中,庞各庄西瓜价格同样下降,但影响并不大。”农业区域品牌打造,一方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努力做精品,实实在在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降本增效。

再次,建立并完善农业信息预警机制。

“我们今年年初发了预警,告诉瓜农提高警惕,以防气候因素、地租、物化成本等提高而出现的亏损,但效果并不理想。”林燚告诉本刊,目前西瓜产业的信息预警体系不完备,地方农技部门有基本的风险提示,但权威性不强,覆盖面有限。

目前,关于国内农产品信息预警体系建设,受访专家认为有两条思路可考虑,一种是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建立完备的信息资料库和预警机制,这种方法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难以有效实现。另一种思路是,鼓励、培养一批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以市场逻辑实现信息预警体系的建设。

最后,适度放宽产业指导,有所为有所不为。

许勇表示,政府部门可建立有效运营机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建设中来,避免极端气候对产业造成重大危害。同时,应管理好资本端,强化有组织的生产主体,例如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做好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直接对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