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元双向”牌 走好绿色发展路 ——庆阳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
食为人天,农为政本。近年来,庆阳市通过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全力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绿色技术集成推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环县列入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链典型县;“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07亿元;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食用菌袋料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4.7%、91.2%、95%……
在一组组亮眼的成绩中,庆阳正展开一幅恢宏的奋进图景。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36.5亿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6557元,增长8.3%。
厚植“八大产业” 构筑循环农业体系
庆阳市华池县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是庆阳市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的典型。
盛夏时节,走进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露天香菇。目前,该产业园提供固定岗位80个,采摘食用菌岗位500余个,让周边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
城壕镇地处子午岭林缘区,境内种植业面积、畜牧业体量较大,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料丰富,加之气候相对冷凉,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佳区域。通过招商引资,城壕镇打造了集“光伏新能源、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食用菌菌种培育、现代农业示范种植、农产品初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年产值达1亿元。
所谓“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是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牵引、以菌业为纽带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需要区域内种植、养殖产业基础支撑。
今年,庆阳市启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和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在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实施“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按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带动农业增加值稳定增长。其中,对种植、养殖、菌业进行一体培育,在种植业上保粮、提果、增菜和优药,在养殖业上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同时加快发展菌业,把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起来。
全市共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16.6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11.73万亩,累计完成粮食播种620.59万亩,提质改造老旧果园6万多亩,新建山地果园示范点16个,种植蔬菜74.87万亩,道地中药材、仿野生中药材41.74万亩,引导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新(改扩)建千头(只)规模以上养殖场11个,落实“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引培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27家,累计建办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40个。
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蔬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23.1万吨、8.34万吨,牛羊猪鸡分别出栏14.82万头、104.14万只、58.96万头、3958.55万只,食用菌产量达到1.5万吨,同比增长210%。
庆阳市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和果木枝条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利用,建成农业废弃物收储利用企业8家、饲草料加工企业12家,培育提升生物质燃料公司10家;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今年引培有机肥加工企业18家,消纳利用畜禽粪便468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52%;引培菌糠加工利用企业,促进菌糠菌渣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上半年共消纳利用菌糠菌渣3.3万吨、综合利用率95%。
坚持“三端并进” 延伸特色产业链条
在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过程中,庆阳市形成一个共识:产业做大做强,仅靠单家独户不行,龙头企业带动、集约化经营、品牌影响力缺一不可。
为此,庆阳市紧盯“强龙头、建平台、育品牌、促融合、增效益”,前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中端打造产业融合平台,后端增强品牌培育能力,“三端并进”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链行动,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今年,镇原肉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获批创建就是庆阳市“三端并进”的成功案例。2018年,福建圣农集团入驻镇原,与甘肃中盛农牧强强联合,成立了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推进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截至目前,已成功建设了种鸡养殖场、肉鸡养殖场、孵化中心、肉鸡加工厂、饲料厂、有机肥厂等设施,公司产能全面达到1.2亿羽。
依托甘肃圣越农牧,镇原县投资2.6亿元打造现代肉鸡产业园,不断健全肉鸡企业化运作、工厂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以城关、临泾、屯字、上肖、平泉、郭原等12个重点乡镇为核心的种鸡孵化和肉鸡养殖区,着力打造肉鸡精深加工产业,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高质量循环全产业链。
2023年,全县肉鸡饲养量达6953万羽,屠宰量达5791万羽,生产鸡肉产品12.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同时,肉鸡产业项目带动全县5万户群众种植玉米28万亩、小麦14万亩、大豆15万亩,实现纯收入10.5亿元,户均增收2.1万元。
今年,全市新增营收2000万元以上加工规上企业4家、新培育营收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2.7%,新培育家庭农场81个,累计达到6177个。获批创建环县毛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成功认定庆城苹果、华池中药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认定合水县何家畔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培育壮大“环县羊羔肉”“庆阳早胜牛”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40个企业商标品牌,打造食用菌特色品牌6个。
强化“双轮驱动”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庆阳坚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深化农村改革双轮驱动,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马堡村冬小麦示范田是省农科院帮助建设的旱地冬小麦雨水高效利用千亩示范点之一,集中种植了省农科院最新繁育的陇鉴110、陇鉴111、陇鉴117等冬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
这是去年玉米收后的晚播冬小麦,加之播种时恰遇连阴雨影响,播期明显推迟。“我们采取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增加播量保群体、返青时增施化肥促壮苗、灌浆时喷施叶面肥增粒重等技术,预计亩产可达到300公斤。这一技术为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扩大带来的大面积晚播冬小麦增产丰产提供了支撑。”6月4日,在甘肃省抗旱节水增粮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与研讨交流会上,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尚中介绍了抗旱节水增粮新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塑造“新优势”。庆阳持续推进12个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创建,加快35个核心示范村、17个万亩(万头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舍饲肉羊专业化新品种选育、矮化自根砧苹果脱毒苗木繁育和食用菌菌种培养研发,完成早胜牛保种场和陇东黑山羊保种场草羊棚基础设施建设,自主选育的2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庆科糯6号、庆甜糯12号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正式向全省公告。
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在于科技人才。全市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百千万”工程和“头雁项目”培训计划,培训市、县、乡、村农业统计人员10期1573人、高素质农民12期732人,选派1046名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服务、指导实践,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基层一线长效机制,指导推进粮油生产、产业培育、复种套种、新品种应用推广等农业科技示范点161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45个、新技术38项,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庆阳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机制,引导规范流转农地134.2万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加强“三资”监管,强化扶持引导,规避经营风险,实现村均收入4.97万元,预计上半年达到10万元,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