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好“品牌路” 奏响“振兴曲”
“五山四丘一分川、山多人多耕地少”,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会处,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近年来,宁城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打造“川种菜、山栽果”的产业布局,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在两大产业的扩量、提质、增效方面加劲发力,奏响产业振兴的“交响曲”。
菜篮子“蔬”写好“钱”景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樱桃、鲜嫩的滑子菇、修长的尖椒、圆润的紫茄……每年春夏交替之际是设施蔬菜生长的关键阶段,宁城县境内鳞次栉比的设施大棚里各类蔬果长势喜人。
设施农业是宁城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在为当地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宁城县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从资金、政策、技术等几大方面破解难题,为全力发展设施农业保驾护航,让更多农户搭上“致富快车”。在政策推动与效益拉动下,宁城县的设施蔬菜产业正在迈向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宁城县已建成辣椒、茄子、番茄、黄瓜、韭菜、食用菌6个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和2个万亩集聚区,64处日光温室千亩园区,58个设施农业专业村。2014年8月12日,宁城县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同时提交了‘宁城黄瓜’‘宁城尖椒’‘宁城番茄’‘宁城滑子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均于2015年5月7日注册公告。”宁城县农牧局局长张勇说,当地获得授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蔬菜,是畅销京津冀等地市场的“抢手货”。
据介绍,近年来,宁城县先后与北京新发地、首农集团、上海江桥市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盒马鲜生等20余家企业和市场达成了合作,年均外销蔬菜超过160万吨,年销售额超60亿元。
为了全方位提高设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菜篮子”拎得更稳更好,宁城县正在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智慧“菜篮子”,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宁城县力争完成老旧棚区“普及型”改造5万亩、“升级型”改造1.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万亩、冷棚2万亩、“高端型”玻璃温室30万平方米。
小苹果闯出大天地
每年暮春时节,在宁城县的乡村公路上举目四望,漫山遍野的苹果花把大地装扮得像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微风拂过,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弥漫。
宁城县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是内蒙古最大的苹果集中种植区。得益于海拔高、纬度低、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等自然优势,这里盛产的苹果皮薄汁多、甜脆爽口,深受大众青睐。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在科技种植、分级分选、冷链仓储、精深加工等环节不断发力,着力延伸全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苹果产业改造升级。
在小城子镇,有一个被果农称为“苹果银行”的果蔬冷链集配中心,该中心的气调保鲜库采用低温与气调技术,可以延缓苹果新陈代谢速度,使果品达到最大程度保鲜。
“过去,制约宁城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是仓储库存问题。”宁城县县长张海轩说,果农的苹果在秋季集中下树后,存放在自家院子里,遇到积压,无法延长保质期,只能低价销售。
为提高全县的果品存储能力,2023年宁城县启动建设果蔬冷链集配中心,一期项目已建成存储总容积近1万立方米的气调保鲜库和400平方米的果蔬仓储库,可储存果品逾500万斤。果农可以把苹果存入保鲜库等行情好了再卖,有效解决了苹果集中收获上市“价贱伤农”的问题,实现溢价增值。目前,宁城县苹果经济林面积达25万亩,其中盛果期经济林8.2万亩,建成万亩以上林果乡镇6个、千亩以上林果产业园38处。
2015年,“宁城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2017年,富硒宁城苹果入选“中国十大富硒品牌”;2023年,“宁城苹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近年来,宁城县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动当地苹果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宁城县共有23家苹果种植合作社,并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宁城县果树经济林协会,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使用“宁城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业兴,县域强;县域强,宁城兴。地处燕山北麓高原腹地、总人口超过60万的宁城县,正在聚焦“菜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在商标品牌的助力下,奏响共同富裕的“协奏曲”,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石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