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一村一果,如何富民?

来源:武义发布 更新时间:2024-06-07

“武川大地水果甜。茭道南仓,樱桃色艳。覆盆子与小番茄,桑椹枇杷,正应时节。

桐琴蜜梨味道鲜。要采蓝莓,且往大田。柳城还有白玉莲,滋补养颜,益寿延年。

一位名叫“风油精爱好者”的“吃货”网友,遍游武义,尝尽时鲜,兴之所至竟作《临江仙》一首,道不尽武阳川上各种水果许多好处。

缤纷夏日,我县各种时令水果争“鲜”上市。日前,大田乡蓝莓文化旅游季暨大田周末游活动开幕,小小蓝莓引来四方游客,“莓好大田”共富集市刚开放一小时便卖了500余斤蓝莓,一款蓝莓佛手汁更是给游客纷纷“种草”。还有游客打趣说,“日啖蓝莓三百颗,不妨长做武义人”。

近年来,我县着力构建“一村一果”产业格局,推动水果产业遍地开花四季飘香,各地特色水果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发展成果让人欣喜,但主体“小而散”、缺乏深加工等 “成长的烦恼”也显而易见。如何通过“水果搭台、经济唱戏”,打造富民增收的“新引擎”,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

钱江源头水脉之滨浇灌出武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独特地理,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峰峦连绵,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适宜各类水果种植。山地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4%79%的地表水达到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90%,被评为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天然氧吧,这也为水果提供了安全、安心、无污染的生长环境。

南湖番茄迎丰收,桐琴蜜梨压满枝,大田蓝莓甜又香,云雾林间出青黄……依托独特的生态和气候优势,我县水果产业不仅有历史、有基础,更有前景、有潜力。早在1956年,勤劳朴实的桐琴人就引入了杭州大观山蜜梨品种,经过多年的种植与改良,蜜梨的品质不断提升,并于2003年荣获浙江省十大名梨称号,2007年创造了浙江吉尼斯最甜梨纪录,2020年成功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

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疏花疏果等技术的推广,桐琴蜜梨果香清甜、汁多甘冽、爽口不腻,深受消费者欢迎,成为桐琴首屈一指的效益农业产品。举办了十届的桐琴蜜梨文化活动,也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体验桐琴独特的梨文化魅力,进一步扩大了蜜梨产业的影响力。如今,“桐琴蜜梨”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量达5000吨,梨农年增收2000多万元。

而主打“一颗蓝莓”的大田乡也不甘示弱。从2009年到现在,全乡蓝莓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现蓝莓种植户80余户,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覆盖9个村庄,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莓之乡”。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当地蓝莓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亩均产值达到2万至6万元,年均增加农户收入2500多万元。连续多年举办蓝莓文化旅游活动,尝试由瓦窑头村集体统一收购、统一保存农散户滞销的蓝莓果,并开发成蓝莓饮料,拓宽了深加工产业链。

目前,我县各地还因地制宜种植了葡萄、猕猴桃、黄桃、小番茄、草莓、西瓜等特色水果,林里有果,地里有瓜,全县特色水果产业呈现局部集聚、点状分布的发展格局。

小小的水果,让很多地方端起“果盘子”,过上了“甜日子”。

常山的“双柚汁”,凭借独特的口感,一经上市便受到大家青睐,“出圈”更“出彩”,一度成为“现象级”饮品。除了胡柚鲜果外,相关深加工产品也在不断研发中,从胡柚汁、柚子茶到胡柚精油、胡柚面膜,目前已开发出“饮、食、健、美、药、香、料、茶"八大系列70多种产品,真正做到“吃干榨尽一颗胡柚果”。常山胡柚种植面积约10.6万亩,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10万农民增收超12亿元。

相比之下,我县水果产业存在不少“瓶颈”和“致命伤”。

比如,在我县,种植水果的农户不少,但散户化特征明显,一定程度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层面。绝大多数果农仍处于“各自为营”“单兵作战”的状态,经营层次较低,经营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种植。

有些果农凭借自己的经验种植,不懂得防范自然灾害,完全是靠天吃饭,遇到极端天气果子就会受挫。比如前两年遇上了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很多果树受旱严重,如果选择采购喷滴灌等设施,又会导致资金承受压力大,个人难以负担。

种植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管理,水果品质“难把控”“难提升”,很容易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而随着市场消费升级,消费者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吃得上”,而要“吃得好”。果农可能做得“苦哈哈”,到头来仍是丰产不丰收,市场竞争力弱,卖不好也卖不高。

又比如,缺少知名度高的品牌。像美国车厘子、新西兰奇异果、澳洲脐橙等,抢占了我国水果市场,深得大批消费者的喜欢。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武功猕猴桃、象山红美人、奉化水蜜桃、仙居杨梅等,也是异军突起。反观我县,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内香”,缺少品牌,更缺少知名品牌,既走不出去,也叫不响亮,很难在销售市场脱颖而出,一马当先。

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难点在农村,最大的短板是农民群体的增收,最后的落脚点和突破口还是在产业发展上。

对武义来说,要争当“两个先行”山区县样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力气把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这块短板补上。为此,我县创新性提出“强村十法”“富民增收20招”和“武”团相助·“义”齐共富“小农合作共富”等系列增收举措。大力培育“一村一果”,就是一个“制胜法宝”。

“强村富民工作既是一道必答题,也是自选题,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条件和规律的发展之路。”县委主要领导这样说。

“我县不少山地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成片抛荒。水果种植,不仅能盘活土地,还能实现旅游与农业、文化的完美结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干部这样说。

做足“一村一果、一村一品”特色文章,要以发展高质量水果产业迈好致富“新一步”,以整合一二产业的决心打破困局,实现突破。

业内相关人士建议,把技术做“透”,把标准做“精”,把规模做“强”,把品牌做“大”,把产业链做“长”。

可深化利用“两山合作社”,将果农们分散的果园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通过完善设施、引入技术、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保障水果品质,解决销路问题;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科学指导农户因地制宜选择优良栽培品种,同时推出“果农点单”新模式,广泛收集水果种植技术难题,制定个性化服务清单,“手把手”提供全方位种植管护“技术大餐”。

可出台专项奖补政策,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支持党员带头表率,调动果农种植积极性,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内育“龙头”、外引“链主”,形成“本土+外来”的精深加工企业矩阵,提升生态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将水果“吃干榨尽”;通过“品牌+电商+直播”等方式,全面铺开网上销售,打响品牌知名度;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特色农业项目,设立市民认领区、特色采摘区、观光体验区等活动板块……

一个水果品种从研发育种到大规模种植,再到获得市场认可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要使水果成为产业振兴的新高地,三产融合的模范生和农民致富的“常青树”,需要多方合力,有效规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