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5月的武功,沃野田畴,生机勃发。
今年以来,武功县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奋力调结构、扩增量、夯基础,促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赋能。
陆基桶里的致富经
5月17日,走进武功县小村镇正村惠丰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产养殖基地,36个圆形大桶整齐排列,养殖人员正往里边投放鱼料,鱼儿腾跃而起,争抢鱼食,呈现出一派生机。
这些银色的圆桶叫陆基桶,是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的专用桶。“这桶可不简单,生态养殖的‘奥妙’就藏在这。”基地负责人李萌介绍说,这种养鱼方式叫陆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养殖水体采用密闭再循环,可实现人为控制养殖环境的养鱼模式。
“因为鱼的粪便含有氨和氮元素,是氨肥和氮肥的重要原料,在水桶里经过沉淀和处理后,再通过我们的尾水处理系统,将这些尾水排放到农田进行灌溉。”李萌说。原来,眼前一个个看似普通的陆基桶内都安装了供氧、排水、污水处理等完善的配套设施。水库取水、流水养殖、定时排污、尾水净化、排入河道等几道严谨的工序在桶内一步到位,实现“岸上养鱼”。
“我们每桶能出1500公斤鱼,因为桶里的水一直保持循环,属于活水,鱼的肉质也会比较鲜美,加上对水温水质及鱼病的防控性较高,相对来说产值就高了。”李萌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养鱼方式,这种高密度的陆基养殖模式很受市场欢迎,不仅能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环保又高效,也便于管理,品质稳定且产量高。效益好、见效快、生态环保、操作性强的养殖模式更加坚定了李萌把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养殖规模,利用陆基圆桶增加养殖品种。”李萌说。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传统养殖方式中如环境污染、疾病发生等问题,也为现代渔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种具有高效、环保特点的养殖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着传统养殖。
“目前养殖工厂共建有养殖桶36个,预计可产鱼近5.4万公斤,年产值90余万元,高密度陆基养鱼已成为小村镇重点发展的产业,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增收致富。”正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森说。
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项目只是武功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功县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积极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发展,着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金银花开幸福来
在武功县长宁镇岗子村润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银花种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金银花香,连片的金银花枝繁叶茂,一簇簇黄白相间的金银花枝头俏立,生机盎然。村民们提着竹篮穿梭于花海中,动作娴熟地抢抓时间采摘,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大家6个人一行,采摘颜色发白的花蕾,要采摘干净。”该合作社负责人刘娟手拿小喇叭叮嘱采摘金银花的村民。记者看到,群众分散站在金银花基地中,手提水桶、篮子、袋子熟练地采摘金银花。在该合作社加工厂内,烘干机已经开启,六七名务工人员分工明确,对采摘的金银花进行挑选、烘干、分装等处理,进一步提高金银花的附加值。一朵朵金银花不仅扮靓了岗子村的景色,而且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快来称一下摘了多少斤。”村民刘佛根已经连续三年来这里采花,每采满一筐,便来到基地称重,大半天的时间,她就拿到了一百元的工钱。“我已经60多岁了,在家门口摘花,既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刘佛根满意地说。
金银花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市面上价格也相当可观,种植效益喜人。由于刘娟勤劳致富,管理到位,基地里的金银花长势良好,连年丰收。“今年种了80亩金银花,长势都非常好,收获期每亩可采摘湿花800斤左右,加工成干花后每斤售卖75元,每亩净利润3000元。”刘娟说,“五月初开始进行采摘,基本上要采摘到七月中旬,现在每天的用工量是一二百人,到盛花期,会有二三百人。我们村的这些金银花带动了本村及周边的就业。”
一大早,村民带着收获的金银花到地头过秤、验收、领钱。大家数着钱询问着对方挣了多少,人人脸上都露着笑容。
“我们每天都是这样,提前准备好零钱,在地头过秤后兑现,从不欠账。”刘娟说。她每年都要支付给村民剪枝、施肥、采摘金银花等费用十几万元,不仅自己挣到了钱,而且村民也跟着有钱挣,心里很踏实、高兴。
金银花成为村民的“致富花”。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金银花种植和采摘的行列,夯实了产业基础,鼓足了村民钱袋子,繁荣了乡村经济。近年来,武功县长宁镇立足于“绿色发展、产业兴镇、生态立镇”战略,以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带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使中药材种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带动百姓增收的“新引擎”,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
小麻花承载村民致富愿景
武功县大庄镇北韩传统手工艺麻花加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知名度高,被誉为“麻花村”。金黄色的麻花不仅是村民喜爱的特色小吃,还发展成了推动致富的特色产业,小小麻花承载起村民的致富愿景,小作坊蜕变成致富大产业。
走进北韩麻花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将发酵好的面团经过不断揉搓,拧成细条,缠绕在一起成了麻花状。随后一根根麻花被放进油锅,不一会儿,麻花就炸好了。
“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既能顾家还能有一份工资。忙的时候,我们三班倒,一个人就能搓出700根左右的麻花。”村民韩佳说。
以前北韩村每家每户都会在逢年过节时做麻花。村民有走街串巷叫卖的,有赶集支摊售卖的,也有将麻花简单包装作为节日礼品的。当时麻花一度成为村民除农耕之外的另一项收入。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在村里的人也渐渐终止了家庭作坊制作。
如何让麻花成为致富产业,“党建+”成为北韩村实现“突围”的“领头羊”。“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培育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地标产品,加快‘一村一品’建设,采取‘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走出一条‘统分结合’的新路子。”北韩村党支部书记韩联通说,及时成立村集体企业——北韩麻花专业合作社,将小作坊和许多麻花生产散户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品牌、统一价格,集中推出最具影响力的商标品牌“韩香酥”,使一盘“散沙”渐渐聚拢成“沙塔”。
得益于北韩麻花产业的整合发展,目前全村从事麻花生产的有30多户,去年北韩麻花总产值达350余万元,仅此一项为全村增收30多万元。村里还规划建设了集生产销售、宣传推广、体验观光于一体的麻花展厅,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北韩麻花产业。
“北韩麻花不仅在线下商场里有销售,还借力武功县‘西北电商第一县’优势,邀请网络达人推介北韩麻花,实现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韩联通说,“下一步,从产品多元化上再做精做细,口感丰富一些,包装品类更美一些,适宜人群再精细一点。从推广平台再对接一些更多的电商平台,我相信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麻花经济一定会做大做强,为带动村民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