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乡”约在长安——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发展观察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王壹 更新时间:2024-05-27

20240525_007_01_26145.jpg

图为游客在长安区唐村中国农业公园里休闲观光。 受访者供图

 

“长安有稻田,何必下江南。”

“望得见秦岭,记得住乡愁。”

……

这是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流传的民谣,生动记载了长安区休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聚焦“好看、好吃、好玩、好销、好价”,将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农”为主,融入文旅因素,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也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

近年来,长安区抓住距离西安市内距离近、交通便利这一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优势,主打“休闲”“乡愁”“文化”“近郊游”等主题吸引游客,同时培育乡村新业态,吸引年轻游客群体,为城里人假日休闲、身心放松、寻找乡愁提供了一方天地。

长安的“另一面”是什么?

提到长安,人们可能会想起“十三朝古都”和大唐盛世;也会不由自主地念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等千古名句。

但这些以城市为主题的长安印象近年来正在被另一个词所打破:乡村,使之成了长安城形象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长安区通过在全域进行花园乡村建设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让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将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走出一条城市和乡村自然融合的发展新路。这些举措让长安区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城乡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乡村成为承载市民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

“大雁飞过神禾塬,误把王曲当江南。”长安区王曲街道的这句民谣是长安区乡村发展成效的一个印证。原长安县(即今天的长安区)委副书记、当代著名作家柳青所写的《创业史》故事背景便在王曲街道皇甫村的蛤蟆滩。

“十里蛤蟆滩,稻花香林间。”如今的蛤蟆滩,通过秦岭生态修复后,山清水秀重现,当地以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守护风景秀丽的山、水、塬、林、田,形成一幅美丽画卷,吸引着西安市和周边市县的游客前来游玩。

目前,由西安常在林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十里蛤蟆滩稻花乡里项目,以农耕生产为背景,做好沉浸式田园观光,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从2020年开始,我们依托十里蛤蟆滩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立体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生态稻田480余亩。”该公司总经理高涛表示。

高涛是土生土长的皇甫村人,也是长安区较早开办民宿的经营者之一。高涛开办的“林间民宿”曾获西安市第一届农民节“十佳民宿”称号。这些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高涛所期盼的“带村发展,留住乡愁”已经成为现实。目前,这里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旅游收入200余万元。

高涛介绍:“我们这一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打造‘读《创业史》、体验稻作农耕、吃稻鳖稻鱼’特色,让农旅深度融合,探索农业多元价值;同时寻找各方资源共享合作,开办乡村农夫集市,创建市民共享小菜田、校企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花卉园艺体验园,丰富农业业态。”

新业态怎么吸引Z世代”?

美丽乡村建设起来后,靠什么来吸引被称为Z世代”的年轻人?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答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因此,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出切合当代年轻人需求的新业态,才能留住游客,让乡村休闲游常做常新。

长安区王曲街道的唐村便依托区域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山水田园资源,通过美丽乡村基础建设,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出让年轻人喜爱的“诗与远方”。

一片青草地上,一座座帐篷拔地而起,几位年轻人正在拍照“打卡”、品茶聊天。蓝天白云之下,清风拂面,遥望秦岭,追求“诗酒趁年华”的梦想在此刻得到实现。

这是来唐村的游客体验,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便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他们通过新业态的体验,加深了对乡村的认识与理解,重新爱上乡村,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唐村南临环山路,与终南山南五台相望,北接常宁宫,西至子午大道,距西安市中心钟楼约18公里。这里曾是汉唐御宿川、樊川的所在地,也是唐代贤达名士的诗酒田园之地。据考证,该村约有66处唐代遗迹,1500余首唐诗于此诞生。

为发掘长安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态资源,20179月,长安区政府招商引资天朗控股集团并签署合作协议,按照政府主导、规划统筹、企业运作、分期实施的方式,共同实施王曲街道片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具体企业运营由天朗控股旗下公司陕西长安唐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

20182月,西安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确定项目名称为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并按照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先行区的目标实施建设。2020年初,西安市委明确西安市十项工作重点,唐村被纳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的双重点。

“我们通过挖掘区域城隍、非遗、柳青创业史等文化资源,开发民俗、体验、休闲、亲子、节庆(西安市农民节)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乡村民宿群落、乡村民宿星级酒店、古寨关中民俗体验村落,建设草坪星空营地等新业态。倡导自然、质朴、简单的现代乡村生活理念,发展集展览、住宿、餐饮、会议、手工体验、营地等内容丰富的综合乡村文化体验空间。”该公司负责人于闻天表示。

如今,唐村每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

村里人如何吃上“休闲饭”?

乡村产业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民增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长安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时刻注重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今年61岁的李养红是引镇街道南寨西村村民,对着记者侃侃而谈,言语间透露着自己的幸福与骄傲。他和老伴通过辛勤努力将儿女供到读大学,如今儿子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女儿也从西安医学院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儿女都不用我操心,我可以在村里安心生活了,这里环境好,而且我和老伴还有稳定收入来源,现在哪也不想去!”李养红说。

李养红提到的收入来源便是在南寨西村北侧、大峪河畔的太阳葡萄小镇打工。他和老伴两个人每年通过在葡萄小镇打工这一项便有5万元左右收入。

该小镇是一个以有机葡萄种植为基础,以葡萄酒文化为灵魂、建设美丽乡村为愿景的集种植、深加工、乡村旅游和研学教育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5000余亩,目前流转核心区面积1200余亩。

负责小镇建设的陕西太浩生态农业观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范路告诉记者,自园区建设以来,公司先后投入3亿元资金,建设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850亩,有机果蔬50亩;完成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设年产400余吨葡萄酒及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线及3000余平方米的葡萄酒文化馆。同时利用荒滩荒地400余亩,结合农业劳动、农业科普等建设研学教育基地和农业旅游项目等,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村集体与农户、公司签订协议,统筹统管,实现大面积、连片化种植。农民取得土地租赁款每年每亩1400元,每五年递增10%,增加了稳定的收益。同时为农民定期培训,掌握先进科学的种植、酿酒技术,让农民变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实现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近300户农民通过在园区工作每年增收约2万元。”范路说。

去年,长安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20万人次,收入超8600万元。长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勇顺告诉记者,下一步,长安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探索具有长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