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供销社培育“好食来临”品牌 “全链”带农共富
今年来,临海市供销社集聚盘活全域农产品资源要素,积极培育“好食来临”区域公用品牌,以多层次、多主体供销模式叠加绿色化、有机化农产品质量优势,推动农业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链”式发展。
一、树标提质,以“渠道闭环”供应模式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搭建供应平台。构建“小主体+大市场”运作模式,依托社属企业全资成立田蜜供销供应链有限公司,配套搭建“供销优选”农产品供应链平台,通过甄选梳理入驻品种,一体推进商标管理、包装设计、品牌宣传、网点布局、销售渠道“五个统一”,以供销社信誉为品牌增信,取消中间平台销售加价环节,助力更多农产品快速出圈,形成品牌效应。
二是组建孵化中心。建设“好食来临”品牌孵化中心,导入产业规划、营销推广、渠道对接、产品优化等品牌塑造全链条服务,输出可量化特征指标的农产品品牌标准,按标准设置供应商管理、验收检测、加工巡检、配送质量四大品控模块,打造从产地到餐桌的全链条品控体系。目前,先后吸纳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国家级合作社、7家省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入驻;出台标准规范8项,配套相关子标准10余项。
三是建立生产基地。依托“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供富大篷车等资源,积极创建省级杨梅特色强镇、白水洋豆腐加工产业园、永丰“万亩方”等“好食来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生产示范基地,配套发展“产地直发+共享冷库+快递速送”模式,打造仓配冷链基地、“供富大篷车”物流专线,带动农产品保鲜能力平均提升50%,有效延长生鲜农产品销售“窗口期”。
二、选优育特,以“内外循环”培育路径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产业抱团式集聚。丰富和优化本土农产品供给结构,整合柑桔、杨梅、茶叶、西兰花、葡萄、草莓等20余类农特产品,以及8个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若干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优势资源,举办首届“十大优质农产品”评选活动,挖掘梳理出果蔬、茶饮、非遗产品等7大类农副产品,梳理出羊岩勾青、海苔饼、白水洋豆腐等优质农副产品500余种。
二是对口跨域式帮扶。加强新疆阿拉尔、四川嘉陵等地合作,构建“1=1”对口支援互通模式,链接当地兵团果业、昆仑天和等当地优质生产基地,全面拓展疆品、川品入浙全新销售网络,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目前,与两地4家农业企业和电商基地合作,引入伽师西梅、羊脂钰米、嘉陵粑粑柑等200余种产品,其中粑粑柑已达成150吨供销协议。
三是品类叠加式衍生。加大农产品衍生品研发投入,通过精加工、衍生品开发、文化植入、品牌营销、附加服务等手段,打造“山里长”“海里来”“田里种”“邻里作”系列产品,研发“一篮杨梅”“一筐蜜桔”等伴手礼,开设“四季好食”“茶田喜食”“乐活忙季”等体验活动。如依托社属企业参股成立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研发临海地方特色小吃——“好食来临”道司里海苔饼,保质期长达15天;集合利用“临海蜜桔”和“玉环文旦”2项地标农产品,成功孵化台州本土新生饮料桔柚汁,实现农产品从“卖一季”到“卖一年”转变。
三、联动营销,以“溢价增值”市场思维提振产业效益
一是“连锁+”业态式发展。构建“一中心多点位”品牌连锁模式,依托国家5A景区紫阳街等全域旅游IP流量,以紫阳旗舰店为中心,在灵湖景区、动车站等地布点设立连锁门店,全域布局11家“景区旗舰店”“品牌授权店”和“明星自营店”,常态化开展“四季好食”“茶田喜食”“乐活忙季”等营销体验活动百余场,全面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是“数智+”矩阵式引流。开设淘宝店、京东店,上线微信小程序,引入掌心临海、临海在线、大田公社等直播电商平台6家,建成“兴农联播”直播中心5家,孵化“直播团队”19支,开设直播百余场,助农增收超1200万元,切实以捆绑引流放大营销效应。
三是“农旅+”辐射式融合。充分发掘柴古唐斯越野赛、涌泉蜜橘节等农产品采摘活动和非遗、民俗等特色,以“好食来临”为主线串联起农文旅产业链条。如在涌泉镇启动“好食来临”蜜桔主题,开发集含桔子采摘、亲子游乐、乡村体验为一体的“临海蜜谷”农旅融合项目,通过开设柑橘文化体验季、橘子市集、甜蜜游园、橘仙走秀等活动,扩大“好食来临”品牌辐射效应。(临海市供销社)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