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做好“土特产”文章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
这段时间是枇杷成熟上市的季节,丽白枇杷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傅陈波满脸笑容,“枇杷还未上市就已经被预定出了大半,而且价格也比别人卖的高。”
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主要还是有赖于“丽水山耕”的背书。“丽水山耕”是2014年丽水推出的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品牌管理模式,建立品牌认证标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农药化肥准入标准,将丽水生态优势转化为造福百姓、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据悉,在“丽水山耕”之后,“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路”“丽水山泉”等一个个“山”字系的区域公用品牌相继推出,成为丽水一张又一张金名片。2019年,丽水获批“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称号。
那么,如何念好“山”字经,做好生态文章呢?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好山好水好空气不会凭空转化为经济产品,需要有效通道和可行模式,具体到农业农村领域,就是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
为此,丽水创新地开展具有丽水本土辨识度的“农三师”(农作师、农商师、农匠师)培育工程,通过“人才科技新政38条”、《“新农人”素质大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支持,贯通农业人才体系和高技能人才体系。2023年,全市完成百万农民培训25.3万人次,“农三师”等共富能力提升近5万人次;同年5月,该做法被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调研报告》,成为丽水元素中的重要亮点。
目前,丽水有30个土特产入选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2023年,丽水6条品质农业的全产业链产值超过600亿元,其中茶叶、食用菌等产业还形成了“种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新格局,带动超50万个就业岗位。
立足文脉是丽水做足“土”字的另一张牌。从传统农耕文明中汲取“和谐共生”的理念,目前丽水有“稻鱼共生”“林菇共育”等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梯田农业系统”“茭鸭共生系统”等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拥有全球和全国重要农遗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