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域”做好大文章——我市以产业发展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支撑中国经济大盘的重要力量。
县域强不强,关键看产业。如何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关系着县域经济的基本盘。创新先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引领、数字化赋能,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项目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我市聚焦品牌建设,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重点项目,持续优化服务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1.3%,大荔县、蒲城县被评为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先进县,韩城市在西部百强县排名48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坚持一县一策,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首位产业和2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工业、农业、商贸、生态特色镇,全面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向新求变提质效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别小看这些黑黢黢的金属粉末,它们都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原材料。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里可少不了它。”4月23日,在位于韩城的陕西红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马科技)中控室内,公司党支部书记朱海龙介绍道。
仔细观察这座“绿色工厂”,智能化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生产车间3D模型不断变换视角,360度无死角展示作业流程;ICP室操作台旁,一台台高端仪器在科研人员操作下,为锂电池生产提供精密数据……
然而,这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竟然是从“煤海”中腾跃而出的一匹创新“赤骥”。红马科技母公司——陕西中汇煤化有限公司基于对传统能源行业市场困局的清醒认识,进军锂电材料行业,脱胎出了以高端技术和科技创新为“骨血”的红马科技。从深耕了十多年的煤化工行业转型到发展动力锂电多元正极材料,成为韩城从“传统能源迈向新能源”的一个象征符号。这里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锂电正极材料智能工厂,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称号,每年生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和2万吨前驱体,项目全面达效后,预计全年可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00个。
“目前中国3C数码、电动工具和航模等的锂电池,用的都是‘韩城芯’。”朱海龙笑着说。
从“制造”到“智造”,今年以来,我市各县加快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在打造“从无到有”的新兴产业的同时,更要做到对传统产业“从有到优”的重塑和升级,考虑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的现实,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力促“老树发新枝”,让传统产业在创新中开辟新市场。
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政府需当推动发展的主角,搞好谋划、推动布局、提供服务。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建好秦创原等创新载体到加快引智示范基地建设、培育高新科技企业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更要担当创新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向新求变提质效方面,我市多家企业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位于渭南高新区的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人印机,共同申报的“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该公司生产的电脑自动套色控制系统、印刷质量监测系统、电子轴控制系统三大类产品,销量占据全国市场的60%至70%,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陕煤集团带式输送机、矿用风机生产的专业化制造基地,韩城煤机公司将新技术研发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决条件,先后与西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同时还积极融入煤机行业共建,深化技术战略合作,与上海科大重工、自贡运机、太原向明等同行业单位协同搭建互联互助技术研发、市场互助平台,共同开展多项技术创新项目。自主研发的“煤矿带式输送机智能测控”入选2023年度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名单。
全省氢能“链主”企业——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联合西工大氢燃料电池研发团队,成功研制陕西首台套自研的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将氢燃料电池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量进行高效的换热回收,将电能和热能一并供给用户去使用,真正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渭南市还积极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企业“小升规”计划,常态化更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释放产业活力。目前,渭南市共培育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198家,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0家。今年,我市还将突出“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推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瞪羚企业”5家。
科技赋能农业让
“好资源”拥有持久生命力
五月的田野一片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荔县范家镇井庄村村民李建斌时不时拿起手机干起了“农活”。大棚种植信息跃然“码”上,电脑操控营养液系统,智慧农机协助进行保护性耕作……
“和从前总往地里跑的时候不同了,现在我用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智能化管理大大减少了我的劳动量,省心多了。”当被问及冬枣种植现状,李建斌向记者展示,手机安装相关软件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棚内温度、湿度数据,还有高低温预警功能。
该村地处黄河中游最大的河滨湿地区,冬枣种植面积达3100亩,已成为全镇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该村围绕“大荔冬枣第一熟”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建设井庄村日光温室冬枣示范园。园区投资929.4万元,重点打造水肥一体化、卷帘卷被远程控制、温度湿度远程控制、安全监管远程控制等全智能化日光温室冬枣生产基地。现已建成63个温室大棚,将全村脱贫户305人纳入园区。
如今,借助科技提升农业管理水平的案例还有很多,安仁镇伏坡村给大棚安装空调提升棚内温度、两宜镇东高城村给高石脆瓜温室大棚铺设地暖提升地温……设施农业既是渭南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助力,渭南市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绿色、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
经过自动化、程序化、智能化生产,一袋袋面粉从陕西粮农富平西瑞面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源源不断传输出来;对重量、外观、糖分等指标进行识别测量后,白水县润泉物流中心的水果自动化分拣设备将一批批苹果分选为不同等级,装箱后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在临渭区葡萄产业园,每一株葡萄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用手机扫一扫每串葡萄套袋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葡萄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
科技驱动、基地推动、企业带动和品牌拉动,正成为推动渭南从特色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型的强劲动力。目前,各县(市、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已较为成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九大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加快构建粮食、生猪、苹果、蔬菜、乳制品、特色果业、特色渔业等七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截至目前,九大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239.54亿元,七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近千亿元。
加强项目建设
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处处可见的项目工地,来往的工程车络绎不绝,精神抖擞的建设者干劲十足……如今的东秦大地,在“项目为王”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全市再涌项目建设热潮,发展动能进一步释放。
1月2日,渭南市2024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动员会暨渭南高新区航空零组件智能化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是陕西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在渭南市高新区设立的全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航空零组件及其他各类精密零部件的数字化加工、航空工艺装备制造等业务。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一期15亿元),项目一二期达产达效后,可新增就业2500人,实现年营业额约60亿元,利润9亿元,纳税5亿元。
据了解,2024年,我市共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18个,总投资193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0亿元。
市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宏升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围绕4大方面、17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型工业化产业链群、加速三产融合、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策划项目质量等方面加强政策培训和项目谋划;在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政策性项目、推进招商引资、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效率等方面做实项目储备和落地;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打通项目建设堵点难点、拨付财政资金等方面加快项目建设和调度;在项目竣工验收、工业项目投产达效、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加强项目管理。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眼下,我市正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狠抓项目“谋立推建”,推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今年,我市还将着力提升项目审批效能,持续优化“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帮办代办”模式。坚持全周期管理、全过程服务、全要素保障,有效破解资金土地、入库纳统等难题,努力实现投资量、工作量、实物量“三量齐增”。
更简、更优、更实,当前“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培育出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多家企业负责人介绍,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政府部门着力解决企业所需、所难、所盼,充分释放政策和服务红利,为项目落地发展注入“强心剂”。
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盘活。放眼东秦大地,如今,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未来,渭南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锐意进取、勇毅前行,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