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翠茗” 千年传承展芳华
茶,勾连着上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连接着上虞的传承与创新、产业与经济,更关乎着上虞的生态、人文和旅游。作为“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故里,也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上虞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化助力、全民共享”的原则,深入实施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战略,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描绘出“以茶为媒、以茶富民、以茶美景、以茶兴文”的画卷。
打好“规范牌” 做强“茶品牌”
千年茶韵,茶乡飘香。 2023年2月28日,上虞区正式启用“上虞翠茗”这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这是上虞茶产业和“三茶”统筹发展上的一个新起点。 然而这个年轻的公用品牌,如何脱颖而出,在激烈的茶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成了摆在眼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上虞区实施品牌使用准入制,推出《“上虞翠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规范》市级标准,对“上虞翠茗”实行“商标使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包装、指导价格、品牌宣传”“六统一”管理,全面保障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和价值力。
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心坚持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聘用专业评茶师,对公用品牌加盟企业的茶叶品质进行评审和技术指导,确保茶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生产、加工“上虞翠茗”,树立良好的“上虞翠茗”公用品牌形象。
“上虞翠茗”传承自历史名茶‘凤鸣茶’的手工技艺,每年仅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的完整、匀净的春茶,经‘三摊三炒三烘’的‘九制’现代工艺制作而成,呈翡翠色、鲜嫩香、甘爽味,具有浓郁的高山茶特点。 ”评茶师宣丽卿介绍。
在品牌中心的茶叶品牌展示厅,上虞翠茗茶包装琳琅满目。特选、精选、优选、佳选各等级上虞翠茗茶包装精美、品类丰富,融入上虞青瓷文化、东山文化等本地特色的茶包装,彰显了上虞翠茗茶的品质及内涵。
为了规范市场价格,区茶叶产业协会在今年的“上虞翠茗”春茶节上公布了2024年茶叶销售参考价格,旨在推动“上虞翠茗”品牌增值、产业提质、效益提升。
品牌标准、包装、价格有了规范保障,门店销售也得跟上。上虞区构建形成了“1个品牌中心+14家加盟企业+多家品牌经营店”的销售网络体系,统一“上虞翠茗”品牌经营店门面标识,提升“上虞翠茗”销量和品牌知名度。
打好“传承牌” 做深“茶内涵”
“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炒茶各工序的时长、温度、力度,要根据茶叶的大小、含水量、饱满度随时调整变化,所以我们的时间是跟着茶走,有时候还要通宵。 ”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嘉巍有着传承炒茶行业的使命感,采访当天,他仅睡了3个多小时,凌晨4点睡下,7点多起床,在醇厚甘甜的茶香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作为绍兴市虞舜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级制茶师,他包揽了车间所有的工序。多年来,他在绿茶、红茶等各类茶叶的制作技艺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挤出时间去求学、参赛、研讨,在制茶之路上不断精进。
传承手工炒制茶叶看似简单,实则都是一门需要深厚功底的艺术,没有几十年的磨炼,摸索不出炒茶的“感觉”。王嘉巍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铁砂掌”,多年的磨炼让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和伤疤。在高温的炒炉上,王嘉巍直接用手感受,手上烫出水泡是家常便饭。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今年的“越乡杯”浙江省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中,他夺得“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荣誉称号。
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茶的文化底蕴。王嘉巍深感,必须让茶的理念传承下去,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他茶室的壁墙上,“一杯有生命的茶”这几个大字赫然醒目,饱含着他对茶的感悟。他认为,从山间的一片茶叶到万家杯中的好茶,茶叶的生长与旅行积淀着工艺之美,承载着独特理念,需要传承、保护好传统茶文化。
为此,他多次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天香小学开设“茶香四溢”茶艺社团,不定期组织亲子茶学活动、举办公益讲堂、举行公益活动等。公司也成为了上虞区茶叶炒制非遗培训基地、茶研学游培训基地、绍兴市博士创新站。
一抹馥郁悠长的茶香不仅展现了古老工艺与优质茶叶的完美结合,也映照出一位制茶匠人的坚守和初心。
打好“科技牌” 做强“茶产业”
面对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拥有悠久文化的上虞茶如何在继承中焕发新生,实现从“绿叶”到“金叶子”的华丽转身?
踏入章镇东园茶业的大门,一股清香的茶香扑面而来,随着深入生产区域,香气愈发浓郁。“今年茶叶品质更胜一筹,我们的全程自动化和清洁化生产,确保茶叶的香气、口味、色泽等品质均达到上乘。”
茶园采摘的新鲜茶叶被运回公司,然后被送到这条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的生产线上,生产全程茶叶不落地,而且机械化操作减少了人工接触,实现了产品的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尝到技术甜头的东园茶业负责人黎国良,又新建了一条红茶加工全自动化流水线。
“随着科技的发展,茶产业正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成为新的赛道。”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表示,上虞区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依托高校力量,完成了翠茗茶加工工艺及产品标准化项目研究。目前,上虞区已有5条翠茗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稳定投入生产。
在绍兴健茗茶业有限公司制茶车间里,有一台从日本引进的新机器红外线茶叶提香机正在运作,其特殊的红外线波长穿透力赋予茶叶独特的风味。“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茶饮品,茶饮料产业大有可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须海荣回到家乡章镇,建立了绍兴健茗茶业有限公司,为饮料业巨头提供茶饮品原料、出口茶包等。
在科研助力下,健茗茶业不仅成为茶产品实验生产基地,更成为汇集众多高科技因子的现代化企业。与其他茶企不同,健茗茶业茶叶品类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产品涵盖抹茶、茶包等,茶叶采摘、生产不再受时间的影响。
随着体系重构、观念革新和链条升级,上虞茶人正描绘出一幅新的产业图景——加强茶业深加工建设,走精深化发展路线,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茶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打好“生态牌” 守护“茶绿源”
有人说,“品”茶,不仅是“品”茶叶的自然气息。 当茶叶与青山秀水相生,与鸟语花香相伴,该是怎样的滋味?
在湖光山色环抱的梁湖街道,有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原生态茶园——天香茶园。
作为省级生态茶园,天香茶园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力求实现生产过程环境友好、茶叶产品优质安全、生态低碳价值有效转化。园区内不使用农药,坚持全程有机模式,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走出了一条生态茶园的良性发展之路。
以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治理为重点,天香茶园建立遮阳棚为幼龄茶树和良种茶芽提供全方位保护。茶园还升级数字化智能育苗温室,通过远程监控和精准控制,实现茶苗的健康生长,提高存活率。
为了让茶叶绿色低碳的过程可知、可靠、可感,天香茶园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建成“数字茶园”,培育智慧茶叶园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了对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的高效管理。同时,园区还引进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实时土壤湿度数据精准灌溉,保证茶树养分的均衡供给,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
将生态茶的“含绿量”真正转化成“含金量”,除了在种植上下功夫,还要在品种上做文章。天香茶园积极探索茶园种苗引繁和彩色茶叶种植等农作制度创新,积极引进优秀种苗。茶园从原先的一抹“绿色”,开始变得“五彩缤纷”。
“茶园践行绿色生产,倡导低碳生活,在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达成‘双碳’目标贡献一分力量。”绍兴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金富表示,“希望通过提高茶品质,将零污染的有机茶带给大家,让上虞的茶叶走出去。”
绿色生态引领,茶园处处添新绿。近年来,上虞区高度重视茶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作,每年设专项资金用于茶园建设。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茶园3个、市级美丽茶园3个、市级数字茶园1个。章镇镇、梁湖街道等茶叶主产区也相继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打好“融合牌” 延续“茶文化”
一 片小茶叶,蕴含着上虞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独特的底蕴和内涵。绍兴龙浦仙毫茶业有限公司的茶文化展示厅,布局精巧,融合了茶文化展示、品茗接待与舞台观影等多功能空间,成为推广上虞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上虞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茶博会等平台开展茶文化交流,同时依托茶产业项目资金扶持茶文化建设项目,公益性开展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展示等活动。
一系列不同主题与风格的茶事文化宣传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上虞的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品质,更通过讲好上虞茶故事、传播上虞茶声音,使茶文化在上虞焕发出新的活力。各类茶事活动、茶文化阵地建设,不仅加深了公众对上虞茶的了解与喜爱,更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编撰出版上虞第一部茶文化专著《上虞茶文化》、编辑上虞茶文化工作《回眸》画册、筹备推动电影《吴觉农》拍摄、设立上虞茶文化微信公众号……区茶文化研究会以茶文化推广为重点,茶品牌建设为引领,全力助推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的深厚,引得文旅的火热。茶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火热。这个春天,茶园推出的“茶”主题旅游产品和文化体验活动备受追捧。“五一”假期,游客们纷纷走进茶园,逛茶园、采茶叶、品春茶,以满满的文化味和体验感成为旅行的“新宠”。
一片小茶叶,在上虞留下了峰山道场、凤鸣山、吴觉农先生故居、泰岳寺茶场、上虞茶场等众多茶文化古迹,丰富了上虞茶旅地图。在去年的开茶节上,“花坎山仁里美墅—上虞茶场—泰山村主山湖—心池茶园民宿”旅游线路发布,成为上虞首条茶旅精品路线,成为市民休闲旅游打卡好去处。
以文润茶、以茶带旅、以旅促产、以产拓路……上虞的茶不只是一片树叶、一种味道,更是时代的滋味、无尽的希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