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谁之过?
近日,一则“村民忍痛将千余斤成熟枇杷踩碎”的新闻将重庆市合川区推上了风口浪尖,争议焦点是“合川枇杷是否存在滞销现象”。能多次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全国优质农产品名录”,可见“合川枇杷”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是很高的,并且已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性产业。正因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滞销一词坐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地助农扶农形象,以至于当地政府第一时间出面澄清。
但话说回来,农产品“难卖”现象年年都会反复出现在公众视野,从短视频直播间的卖惨式营销,到丰收时当季农产品烂在田间枝头的现实反差,尽管难辨真假,但农产品滞销始终是很多农户最大的心病——某一年虽然歉收但收购价高,心有不甘认为本可以赚得更多,第二年重振旗鼓后,行情却莫名急转直下,丰产但不丰收,恨不逢时……如此反复,跳不出滞销怪圈。
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和笔者交流,种植农产品要瞄准新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能赚到钱,等到两三年后跟风效仿,就无利可图了,所以不能恋战,要见好就收。这是冲着市场供求平衡的逻辑去理解。但这样对农户要求很高,毕竟绝大部分都是后知后觉。
也有人告诉笔者,要做就做门槛高的农产品种植,比如红美人、松茸,这是因为有种植成本高的“护城河”在,包括前期投入、管培技术等具有一定的高难度,不容易受一拥而上的模仿冲击。但去年红美人市场实际并不理想,刚刚看到仙居县步路乡的赤松茸滞销,也让这种“护城河”假说变得不那么靠谱。
“合川枇杷”事件里,有网友在后面跟帖,表示自己买的枇杷10多元钱1斤,当地才收1元1斤,不如网上直卖,避免中间商赚差价。但想象无限易,执行有限难。农户一来缺乏电商直播和快递直销经验,二来就算勉强会基本功,但在社交电商运营中,缺乏口碑沉淀贸然入局,很可能的结果是杀价格、拼肉搏,到最后赔钱赚吆喝,风险承受不起。网友的“指点明路”虽然借鉴不大,但暗含着两个导致“滞销”的关键因素:品质和物流。
品质和物流对应了农产品的两个局限性:生产和保鲜。为什么涌泉蜜橘、仙居杨梅、褚橙的价格,就能比其他地方的同类农产品卖得贵、卖得好?为什么在全国蔬菜市场供大于求、局部滞销的情况时,山东寿光的蔬菜从来不愁卖?归结起来,一方面是先进、理性的种植理念,另一方面是畅通的销售渠道。
先进代表了品质稳定、成本控制,理性代表了从不跟风、扎堆种植,能够根据行情变化迅速调整种植结构和规模。但现实中,大多数农户把农产品当成原料,而非商品进行售卖。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农户在种植、运输、售卖环节中建立商品化的标准。有一位返乡创业励志打响家乡品牌的“新农人”告诉笔者,“助农不是帮助农民将今年滞销的卖出去,而是建立标准让他们年年都能卖出去。”
农产品不是工业品,并非简单地遵循“规模越大、品质越高、成本越低”的逻辑。精致的农产品往往都有一个适中的规模,而且抗风险能力也适中。而从国内外成功案例来看,一个产业往往有一个行业协会来统一协调,一边通过市场宣传扩大产品需求,或者导入深加工,形成产品输出的组合,一边有限度有计划地引导生产,两头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通过品种、地理气候、文化,形成农产品的独特性;通过统一的公共品牌建设,深化消费者的认知,从而拥有产品定价权;再通过规范产品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把这种定价权传导到农民和经营主体手中。比如新希望、百果园等企业与农户建立的合作模式:企业提供种苗,控制产品所有权,包括土地、地上作物,还有投入品、产品标准、技术投入;农户作为种植养殖劳动力进行承包,并制定相应方式激励,产出后企业按照标准筛选,然后统一出售,既分摊了各自风险,也解决了销售问题。
放眼当下,能够扮演好这类角色、衔接上下游的中间体还是比较少,更多还是依靠市场自为,甚至靠天吃饭,长此以往也就难逃“滞销”魔咒了。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