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杨梅全力深耕“绿色”传统
立夏一过,天气放晴,郁郁葱葱的杨梅山上,一颗颗青绿色的杨梅已有拇指般大小。当前,慈溪杨梅已进入硬核期,梅农也开始上山,忙着为杨梅树疏果,提升杨梅品质。
慈溪是著名的杨梅之乡,也是荸荠种杨梅的原产地,杨梅是慈溪的一张金名片,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市山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慈溪杨梅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及全国十大精品杨梅等称号。
“慈溪一带的杨梅,人工栽培历史有2000余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种杨梅,坚守着原生态的栽培方式。”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杨梅专家柴春燕说,“荸荠种杨梅树性强健,寿命长,抗性强,病虫害极少。杨梅又是唯一具有固氮菌的果树,有‘肥料木’之称,是天然的氮肥制造厂,需肥量极少。”慈溪杨梅主产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农业基础,技术推广部门大力推行“自然生草”;而荸荠种杨梅成熟期又比较早,大部分果实避开了果蝇的高峰期,所以慈溪杨梅真是老天赏赐的珍果。
“当前绿色生态栽培与精细化管理的第一环节,便是割杨梅树下的柴草。”柴春燕说。进入5月,杨梅的生长加快,山上的柴草也茂盛起来,柴春燕等农技专家往山里跑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他们及时指导梅农开展果树管理。在位于横河梅园村的凉帽洞杨梅专业合作社的杨梅山上,柴春燕正在指导合作社负责人孙云灿用割草机割柴草。“割柴草有不少好处,割下的柴草变成有机质回归土壤,滋养杨梅树;同时草根还在,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割草后增强了通风透光,可使杨梅提早成熟。”柴春燕说,目前梅农都已配备割草机,从杨梅结果到成熟一般要割一至两次草。
“像这根枝条比较短,只能留一个杨梅,摘掉另一个;这根枝条长些,可以留两个杨梅,这是柴老师交给我们的‘123方法’,一根枝条上,最多保留3颗杨梅。”孙云灿边疏果边说。给杨梅树疏果、修剪便是绿色生态栽培与精细化管理的第二环节。一般在每年的5月10日前后,梅农都会开始疏果、修剪。“疏果、修剪是为了出精品,这是控制产量提高杨梅品质的有效手段。”柴春燕说。
“草木灰非常适合杨梅树,但因禁焚,草木灰日渐稀少,这就需要找到一种草木灰的代替品,也要符合绿色生态。”柴春燕说,草木灰不仅含钾量很高,而且是碱性肥料,具有中和土壤酸碱度与杀菌抗病的作用。由于很难再找到可以取代的肥料,我们近年找到的蚕粪,钾和硼含量都比较高,价格也比较实惠,比传统的菜籽饼、羊粪更适合杨梅树,目前已在部分种植大户中推广使用。
在推广有机农家肥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果蝇引诱剂、黄板粘卡等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目前,全市累计推广果蝇诱捕剂和可降解黄板粘卡1700亩,基本完成杨梅地理标志授权主体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慈溪杨梅坚持‘绿色生态原生栽培’的理念不动摇,全面推行以三大环节为主的杨梅生态绿色发展和标准化生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杨梅是慈溪人民的一种情结,是家乡的味道,也是一个时节的重要记忆和符号。“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守护好慈溪杨梅这一金字招牌,持续推动慈溪杨梅高质高效绿色发展。”柴春燕充满信心地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