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做好名优“土特产”大文章
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公布了浙江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我市有11个产品入选,分别是樟村浙贝、江北盆景、太白滴翠茶、鄞州对虾、奉化雷笋、奉化曲毫、象山紫菜、岔路黑猪、瀑布仙茗、余姚葡萄和慈溪蜜梨。至此,我市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的产品达到32个。(5月7日《宁波日报》)
做好地方“土特产”文章对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宁波坚持多主体培育、多要素发力、多产业融合、多举措并用,深入延伸产业链,层层提升价值链,优化重组供应链,创新完善利益链,实现“四链同构”,有力地推进了一产“强身”、二产“塑形”、三产“注魂”,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数据显示,全市共有有效期内“三品一标”164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314个、绿色食品300个、有机农产品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0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名特优农产品之所以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一个“特”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多样化、优质化的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从消费端去审视农产品,用创新的价值、市场的力量,使名特优新农产品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释放,真正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香饽饽”。
打造名特优农业品牌,必须尊重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扎扎实实、久久为功。一方面,要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创新标准服务,鼓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另一方面,要强化产销对接,扩大本地农产品销售,培育一批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在数字消费时代,还要不断推动农业品牌营销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品牌营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更多大而美、小而特的农业品牌走向大市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前提。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更加重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既要“从无到有”培育农业品牌,也要实现农业品牌“从有到优”的跨越;不仅要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更要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以更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