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一脉茶香传千年

来源:余杭时报 更新时间:2024-03-25

240325093336346216.jpg

径山茶宴

 

240325093336407743.jpg 

径山茶园

 

又到采茶时,从径山万寿禅寺拾级而下,漫步禅茶第一村,眼前十分美景半是绿,一川秀色伴溪水。

这里,以茶闻名。“茶圣”陆羽在此著《茶经》,日本茶道之源——径山茶宴发祥于此,径山茶炒制技艺、茶筅制作、抹茶制作技艺等非遗在青山绿水的滋养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径山,古称东天目山,乃天目山脉东北延伸的一个主峰,有东西两径盘旋迂回而上,各高十里,还有一条古道从桐桥处直通径山寺。

名山必有名刹。径山万寿禅寺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相传法钦禅师来此结茅传教,被赐封为“国一禅师”。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幸游径山,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南宋嘉定年间又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

每年春茶季,除了纷至沓来的游客,径山寺还会迎来一波波日本茶商,他们把当年的第一杯茶带到这里,供奉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以茶道文化著称的日本,在最忙碌的春茶季,为何千里迢迢来径山参拜?

时间回到唐天宝年间,法钦禅师在径山开山建寺,亲手种下茶树。径山顶峰特殊的小气候和有机栽培方式,让这里的茶品质尤为出众。彼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无日不茶是禅寺的生活之景。径山寺便用这芳香四溢的茶来招待往来宾客。

《余杭县志》就有记载:“法钦禅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赠送人,其味鲜芳。”

相传,“茶圣”陆羽曾遍游32州,寻觅与茶有关的点滴,慕名来到径山便停下脚步,最终在双溪结庐而居,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其对后世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中国、日本两国茶爱好者共同尊奉为最高的茶学经典。

宋代时,径山茶与天目茶齐名,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饮茶方式从烹煮改为煎点,斗茶蔚然成风,茶宴更为盛行。此时的径山寺已是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径山茶宴应运而生。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十几道程序气氛庄严,格调高古清绝,满满仪式感传达着浓浓诚意。

作为寺庙待客的最高礼遇,径山茶宴备受追捧,陆游、苏东坡等名士都曾到径山禅寺礼佛品茶。径山寺和径山茶宴蜚声中外,吸引来不少日本僧侣求法学茶。他们中就有人把从径山采来的茶树种子和径山茶宴文化带回日本,演化出日本茶道文化。

径山茶宴是以茶敬客的庄重传统茶宴礼仪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重要载体。传播到日本以后,日本禅院按径山茶宴模式全盘仿行,逐渐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日本茶道,形成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方茶文化圈,堪称是中外文化互鉴结出的硕果。

可惜的是,明清之后,随着径山寺逐渐衰落,径山茶宴几近失传。很长一段时间里,径山茶宴只存在于零散的史料记载中。

为了恢复径山茶宴,径山寺做了大量功课,搜集梳理各类古籍资料,还远赴日本走访径山法脉传承的寺院,观摩学习他们保存至今的宋代茶礼。近年来,径山寺通过举办禅茶文化高峰论坛,广邀茶界专家反复论证,逐渐确立了径山茶礼的流程、器物等。如今,径山寺每年都会举办一到两场庄严的径山茶宴活动,让这古老的文化习俗历久弥新。

2011年,“径山茶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片神奇而古老的东方树叶,再度飘香世界舞台。

流经千年,苕溪水依旧清澈,山、水、禅、茶、文相依相存。古有“茶圣”采茶觅泉,于苕溪之畔煮茶论经,奠定茶道;今有茶人为复兴径山茶四处奔走。

径山茶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苏,在政府、企业、茶农等多方努力下发展迅速。19983月,径山茶行业协会成立,推行基地认证、生产标准、包装标识、品牌、市场营销、行业监督“六统一”管理模式。

统一管理后,原来分散经营的生产主体迅速整合,在市场上很快形成巨大影响力。20032月,径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成功,使径山茶不断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可谓“五年磨一剑”,径山茶开创了余杭在全国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先河,成为我区品牌工程的首张金名片。

如今的径山茶众多荣誉“加身”——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名牌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证明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等,被农业部认定为优质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2023年,径山茶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见一叶而知秋,径山这片“金叶子”的故事仍在继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