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卖“桃”,年入10亿
忽如春风来,灼灼桃花开。
近段时间,随着城区观赏桃花竞相绽放,奉化迎来一年一度的桃花季。“粉红的桃花娇艳欲滴,与翠绿的嫩叶相映成趣。徜徉其间,仿佛置身于天然的调色板中。”在网上,该区桃农林东杰与“粉丝”分享了家乡的美景。
林东杰是萧王庙街道林家村的“新乡贤”,也是当地的水蜜桃种植大户。这两天,他正忙着给桃树做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花桃’,下周起早熟、晚熟品种的水蜜桃也将进入初花期。”林东杰说,纷至沓来的赏花客不仅提高了奉化的“人气指数”,也带动村庄农副产品销售。
奉化是“中国水蜜桃之乡”,水蜜桃栽培面积3.5万亩,年产量约4万吨,奉化水蜜桃是中国四大传统名优桃之一。
近年来,该区聚力水蜜桃品质提升、精深加工升级、消费领域拓宽,做大做强水蜜桃产业链,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该区水蜜桃已形成30个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栽培面积和年产量常年位居全省各区(县、市)首位,带动全产业链经济超10亿元。
奉化桃园美景。
新品种新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发展“桃经济”,种好桃子是前提。
近年来,奉化区制定水蜜桃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基地建设、品牌创立、市场拓展等方式,建成5个栽培面积5000亩以上的水蜜桃现代示范园区,发展11个栽培面积1000亩以上的水蜜桃专业村。
大堰镇山门村是奉化高山水蜜桃基地之一。在该镇党委与奉化区农业农村局、区农商集团的共同推进下,该村加快建设水蜜桃优良新品种示范园,助力产业增效、桃农增收。
“大堰的高山水蜜桃甜度高、水分足。”该镇副镇长金忠芳介绍,通过先试先行、示范带动、科技赋能,大堰提升水蜜桃品质,掘金“甜蜜经济”,打响“云耕大堰”特色农产品品牌。
水蜜桃好吃,要种好可不轻松。近年来,奉化区农业农村局加快引进水蜜桃新品种,大力推广“一轻、二重、三疏、四套、五防”的水蜜桃栽培技术,建起水蜜桃品质检测实验室,探索增色增糖“地膜覆盖技术”等,使水蜜桃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18年,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与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共同研发“奉化水蜜桃地理标志数字化防伪推广技术”,提高奉化桃园管理效率以及水蜜桃的品质、附加值。
奉化水蜜桃。
“该技术集物联网、机器视觉等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这些年在50多个桃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带动果品销售额增加300多万元。”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副所长陈妙金介绍。
为打响“欢喜奉桃”品牌,奉化区农业农村局严格制定种植、选果、包装、物流、分级售卖标准,推动水蜜桃销售从“论斤卖”转向“论个卖”;通过与主流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增强品牌影响力。去年,“欢喜奉桃”总销量达25万公斤,平均每只桃子市场零售价约15元。
跨界融合,“桃花+”传播城市新形象
“一产做实,二产做强,三产做活”,这是奉化开启水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把“金钥匙”。
近年来,该区做大做强“桃经济”,通过“文旅+”打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奉化”的城市品牌。“奉化深挖‘花事’潜力,举办‘桃花马拉松’‘蜜桃音乐节’‘囍咖节’等活动,赋能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打造城市文旅新IP。”奉化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说。
春日里,享有“中国水蜜桃之乡第一村”美誉的溪口镇新建村碧水绕宅,鸟语花香。位于村庄西侧的奉化水蜜桃观光园是桃花季的“人气景点”之一,汇集100多种名优桃树的“世界桃街”更是远近闻名。
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赏花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桃树既是村庄的‘名片’,也是村民的‘聚宝盆’。”村民蔡苗彩说,今年,大家准备了桃花酿、桃胶等土特产,游客来村里还可以品尝烤土豆等特色小吃。
盛开的桃花也为奉化民俗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在近日举行的龙飞“奉”舞——和乐春龙二月二大巡游活动中,一条“桃花龙”格外引人注目。
这款奉化布龙由奉化区非遗办与奉化布龙传承基地共同开发,奉化布龙国家级传承人陈行国先生亲手制作,他还参与舞蹈编排。“我们以奉化布龙核心技艺为基础,融入奉化桃文化,将布龙与桃花元素巧妙融合。”奉化布龙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晶晶介绍。
每年三月,奉化举办的“桃花马拉松”是长跑爱好者热衷的赛事之一。据了解,今年的比赛将延续“桃之缘·乡之恋”的主题,设置马拉松、半程马拉松、欢乐跑三个项目,让选手们深度体验美丽赛道。截至目前,“桃花马拉松”报名总人数已超过1.3万人。
文旅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桃文化地标建设也在奉化开启“加速度”。连日来,在该区水蜜桃文化博览园一期工地上,40余名施工人员抢抓工期开挖土方,全力推进主体结构施工。
“博览园一期位于萧王庙街道,打造集水蜜桃批发零售、文化展示、农旅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奉化区农商集团相关项目负责人说,明年,这个“桃文化大观园”将揭开“面纱”,与市民、游客见面。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