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园子”到“菜篮子” 西红柿的3小时“进城路”
3个小时能够做些什么?能看一部电影,或者打一场球赛,也可以让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蔬果大棚里的西红柿,从青藤蔓蔓的“菜园子”直达市民手里的“菜篮子”……
初春三月,清晨微寒。家住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柴登村的杨永庭,早早便来到家附近的蔬菜大棚。走进大棚,室内温暖的空气夹杂着一阵水汽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身处盛夏。
抬头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无尽的绿色,而在这片“绿色海洋”中,鲜红、嫩黄、淡绿等不同品类的西红柿正悬挂在长长的青藤上,三三两两点缀其间,煞是好看。
今早,杨永庭的工作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大棚里这些已经成熟的各类西红柿摘取下来,于3小时内送往市区销售。
“自从建起这个大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杨永庭怀抱着刚采摘完的西红柿,笑着对记者讲述。
“大家快点儿装箱,抓紧搬,2号大棚里还有好多没打包呢!”柴登村党支部书记、柴登村蔬菜大棚负责人杨二飞一边搬运,一边对工人们说。
一颗颗鲜嫩的西红柿被工人整齐摆放在包装箱中,这些刚从藤蔓上摘下来的西红柿,将在1个多小时后,出现在城市的蔬果店中,供市民消费品尝。
当谈到收益如何时,杨二飞现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柴登村现在建有高标准温室大棚41栋,辐射带动村内20余户村民就业。其中,每年每栋大棚每茬西红柿产量大约1.5万斤,一年能生产3茬,除了为附近村民创收,这41栋大棚一年还可以为村集体创造60多万元的收益。”在这些大棚中,西红柿、黄瓜、香瓜等不同作物会根据时节和棚内环境的不同进行轮种。另外,柴登村还专设了草莓大棚和蘑菇大棚。
从“0”到“41”,柴登村的大棚产业发展还要回溯到4年前。
2020年,柴登村在东胜区国投集团的指导下,尝试盖起了6栋温室大棚,新盖的温室大棚由国投集团统一运营管理,村集体则通过参股的方式学习相关经验。经过一年的摸索,2021年柴登村将村内的闲置资源整合,盖起了15栋崭新的温室大棚,开始走上独立经营之路。而在之后的几年中,柴登村将温室大棚数量发展到了现在的41栋。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本地的资源,把产业做大做强,再增加20栋大棚,让市民吃上更多更好更放心的优质农产品。”杨二飞说。
随着装箱、装车工作的完成,满载着一车新鲜蔬果的运输车从柴登村蔬菜大棚区驶向市区。经过1小时左右的车程,这些还带着露珠的新鲜西红柿,便来到了市民的家门口。
“今天搬来几箱西红柿?”“好几箱呢,上次搬运来的卖得怎么样?”“早卖完了,就等着你来补货了。”在店主和运输人员一来一往的言谈之间,几箱新鲜的西红柿已被整齐地码放在店内。
正在店里采购的市民于艳春,被这两个人的对话吸引,朝着刚码好的西红柿走了过来。“这西红柿好新鲜啊,拿在手里水灵灵的,真不错,给我来二斤吧!”于艳春告诉记者,“我经常来这儿买菜,菜都很新鲜,尤其西红柿,又酸又甜,一看就是农家种出来的,味道纯正,家里人都很喜欢。”
发展大棚经济,打通销售渠道很关键。近年来,柴登村以泊江海果然蔬适农产品精品店为“阵地”,以西红柿、草莓、蘑菇等高品质的果蔬产品为“核心”,逐步打通了商超、医院、酒店等多个销售渠道,让本土新鲜蔬果走上了更多东胜市民的餐桌。
柴登村,从只知埋头苦种地,到现在的集约化发展农副产品,通过打造高品质的温室蔬果产品,写好了傍城经济这篇“文章”。而像蔬菜大棚这样的村集体产业,在泊尔江海子镇还有很多。
“老梁外”挂面、“黑大肚”瓜子、卤肉、黄芪、红花、安格斯肉牛养殖项目……去年以来,泊尔江海子镇按照“强一产、促二产、谋三产”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全年共实施重点产业项目10项,完成投资8600万元,不断开辟出致富乡村的全新业态。
泊尔江海子镇副镇长王永强表示,今年,泊尔江海子镇将以“党建赋能全域振兴,产业驱动民富镇强”为发展思路,扎实开展“产业项目转型年”,以中草药种植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种植、适度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和品牌推广于一体的多元融合产业链条,同时结合农耕博物馆参观、温室大棚采摘等,打造沿109国道泊江海精品旅游路线,形成泊江海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全力打造三产协同发展新高地,推动泊江海镇域经济全面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