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标准建设 守护地标本色
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在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意义重大。《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着重从特色、质量、品质等方面提出“十四五”期间地理标志的工作重点。今年2月1日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也强化了对产品特色质量进行管理的要求。笔者认为,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需要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监管机制设计、检验检测能力,优标准、强监管、重检测“三驾马车”是驱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动力。
优标准 擦亮特色名片
标准是重要的贸易通行凭证,可为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提供指引,为消费者鉴别产品特色品质提供依据。
当前,我国地理标志标准化工作存在标准文本质量不高、产品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脱节、标准之间协同性较弱等问题。破解上述问题,应强化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认知,以“提升标准质量、构建标准体系、打造标准综合体”为主线,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理念,加快探索高标准、高质量的地理标志产业化路径。
笔者认为,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应基于“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的原则,全面剖析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和要素,持续搭建从原材料、种源到销售、消费的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架构,制定产业标准体系工作目标明细表、时刻表,并推动有序落地。同时,要尽快推动地理标志标准综合体实践。标准综合体是传统标准体系的“2.0版”,是在综合考虑农业区划、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因素基础上推动地理标志实现综合标准化的“新式武器”。
做好标准化建设应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的平衡。首先,在标准的设计逻辑上既要突出特色经济内涵,也要关照地方民生,让更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机会进入,共享权利、共获收益。其次,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推动农户与企业主体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共识。作为生产者,企业和农户在劳动手段及生产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产品生产过程及品质特性的理解存在差异,应在前期推动形成共识。此外,在标准的内容表达上,既要用好分区、分级、分类的思路,科学合理规划产区范围,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也要注意这一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强监管 护航产业发展
通过走访地理标志产地,笔者发现,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督需形成常态化机制,加强产品日常监管力度,守护地理标志产品声誉。笔者建议,应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生态,加快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常态化监管体系建设,做好产品标准宣贯与执行,有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区域品牌形象。
当前,强化监管机制还需在以下方面加强谋划。在政府监管层面,首先要构建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资源建设,要逐步实现全生命周期产品质量持续跟进;其次要谋划跨部门、跨区域监管合作,为产品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流通护航。在行业自律层面,要发布公开信、联合声明,建立黑白名单等信用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溯源能力,打响产品品质“保卫战”。在社会监督层面,要发挥好主流媒体作用,抓好信息传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地理标志的关注度和认知能力,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典型案例报道,推动形成尊重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的社会氛围。
重检测 叫响地标品牌
检测是维持地理标志特色品质的重要环节,但当前不少地理标志产区尚未形成完备的检测体系与相关机制。解决上述问题,要通过优化机制、加强政策引导,让检测机构看到市场空间,从而向地理标志检测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推动地理标志检测工作,除了关注资金、人才、技术等常规问题外,还应特别关注检测机构总体规划和数据赋能两个问题。首先,要科学规划,在地理标志资源集中地区优先加强检测能力,支持建设一批检验服务网点,支持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企业自建产品检测实验室,促进检测市场有序发展;其次,要推动检测工作数字化和检测数据资源化,探索检测信息共享共用模式,推动检测数据脱敏后进入数据流通领域,推动地理标志检测形成新业态。
优标准、强监管、重检测三者相辅相成。标准为监管和检测提供准绳和依据,监管为标准执行和检测工作提供必要环境和施行路径,检测为标准优化和完善提供依据,为监管工作提供线索和切入口。可以说,“优标准、强监管、重检测”三位一体,能够共同驱动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在落实《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应深刻理解上述三位一体关系对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全力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实现“产业高效率、产品高品质、品牌高价值”的发展局面。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