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送暖意 品牌之花遍地开
品牌日、品牌节、品牌化……近年来,无论是躬耕田间的农民,还是研发攻关的创新主体,抑或是炙手可热的电商平台,对品牌打造、保护和运用的意识都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关系消费升级,关乎经济增长。“中国制造”品牌、国货“潮品”,更是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话心声、传民意、送暖意,共谋如何让品牌的种子生根发芽,华夏遍地绽放品牌之花。
走“中国制造”品牌路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出口491万辆,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其中,国货品牌奇瑞汽车出口近100万辆,连续21年占据中国品牌乘用车第一的位置。
面向全球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如何乘势而上,持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介绍,下一个十年,中国不仅仅要追求销量规模的全球第一,更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品质口碑、社会责任方面,争取做到全球领先。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汽车企业还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打造极致的产品力,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增光添彩,为全球用户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中国智慧。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再次重申。拥有自主品牌的国产潮流珠宝,可以称得上国货“潮品”的代表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增明对国货“潮品”问题密切关注。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和舆论引导,鼓励并支持培育钻石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做强培育钻石国货“潮品”,打造中国钻石世界品牌。相关部门可推出国货“潮品”相关评定,对被认定为国货“潮品”或国货“精品”的项目、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提升,对于经营主体来说,“好口碑”与“金招牌”同样重要,有效提升品牌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助于促消费、稳增长。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长期从事全国品牌认证工作。他介绍,目前中国品牌认证涵盖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自主创新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中华老字号品牌和城市品牌的公益评价发布,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总体由政府统筹品牌认证管理的资源薄弱,宣传引导不足,导致一些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自发开展各类品牌评定活动,给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了干扰。
对此,李积回建议,由政府部门统筹,联合有资质的认证机构、行业龙头、行业协会、有关专家组织建设完善的品牌认证标准、流程和规则,确保品牌认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同时,要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管,认证过程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在国际化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国际认证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品牌认证全球化的发展。
绘富民兴业新画卷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绘制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要求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密切关注乡村振兴话题,共同绘就富民兴业新画卷。
茶产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民生产业、文化产业,也是多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发展壮大茶产业,打响茶品牌,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江元勋建议,要有计划性地鼓励福建、浙江、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产茶区的代表性茶企发展壮大,支持鼓励这些企业在广大乡村的茶山、茶园和茶工厂的建设,打造在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方面都有深厚内功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搭乘京东、抖音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销售“快车”,打开“云”销路。“实践中,我们发现农业领域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包括产业链不完整、科技创新能力的欠缺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数据要素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培育知名品牌、完善产业链数智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介绍。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曹鹏建议,政府、第三方机构、企业应共同发力,挖掘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标准认证和绿色品牌新体系的构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设提升一批品牌农产品示范基地,健全完善农产品产业链全环节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加大对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并给予税收优惠和产业发展扶持。
据商务部测算,目前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员来自农村地区。近年来,以保洁代厨、保姆照护、上门维修、清洗保养等业务为代表的“上门经济”日益火热,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440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超过1万亿元。与此同时,“上门经济”也出现家政人员上门后乱加价等现象,面临家政企业普遍盈利能力弱等困难。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劲波建议,要推动“上门经济”品牌化发展,加大对好品牌、好服务的宣传力度,树立优秀典型,让好的品牌、好的服务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