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宿豫:一粒籼米串起产业一条链
3月4日,笔者走进宿迁市金丰米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精制大米的加工车间,只见数条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一颗颗饱满的稻谷经过初筛、脱壳、谷糙分离等工序后,变成一粒粒晶莹透亮的大米,沁人米香在车间内弥漫。
“这可不是普通的大米,是‘宿迁籼米’,看起来颗粒均匀、清白透亮,煮米时米香清新,尝起来筋糯宜口。”工人一边忙着将大米包装成袋一边说。不久之后,这一袋袋大米将在超市的货架上供市民选购,最终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宿豫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宿迁籼米”的核心产区,全年籼稻种植面积约44.1万亩,年产量约28.6万吨,总产值约12.5亿元。近年来,该区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抓住“纬度最高宿迁籼米”的特殊区位优势,以建设“全国优质籼米全产业链开发样板区”为方向,打造出了一条集科技研发、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展示交易、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稻香268风情体验带”,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支撑。
“宿迁籼米素有‘中国北缘最优质长粒籼米’之称,宿豫的自然条件适宜,水资源丰沛,土壤肥力较高,富含有机质及中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籼米等农作物生长。”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局副局长程西鹏说,为了让宿豫产出的籼米品质越来越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宿豫区着力在“稻香268风情体验带”的第一环——科技研发上做文章,为籼米产业发展注入充足科技“养分”。
春风拂面,沿着268省道来龙段一路向南,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宿迁万亩籼米基地、苏北农业科技创新综合体等如棋子散落各处,串起了一条籼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创新研发及示范展示的“科技示范线”。
在这条“科技示范线”上,有一颗“最耀眼的棋子”——宿迁籼米智慧管理中心。
“宿迁籼米智慧管理中心在宿迁万亩籼米基地内,主要利用物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对示范田内墒情、肥情、虫情等进行监测。”程西鹏说,经过综合测定,应用籼米智慧管理平台后,示范田每亩可节约人力成本约40%,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约15%,籼稻增产10%左右。
宿迁籼米智慧管理中心的建设与运用,让水稻种植不仅实现全程机械化,还实现了管理智能化,是“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公布了2023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名单,宿迁籼米智慧管理中心“榜上有名”,是全市唯一上榜的项目。
有了科技作为“硬支撑”,推动籼稻标准化种植就有了“强底气”。来龙左庄300亩籼稻新品种试验区、新庄陈墩万亩籼稻种植示范区、268省道两侧10万亩籼稻种植推广区……经过不断的试验推广,宿豫区籼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籼稻综合生产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也逐年提升。
农产品不仅要种得好,还得卖得好。为进一步提升籼稻的加工和销售能力,宿豫区与8家粮食加工企业签订协议,授权企业使用“宿迁籼米”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并统一生产标准、外包装,共同打响“宿迁籼米”品牌。同时,宿豫区以正大食品(宿迁)有限公司“中央厨房”项目为核心,依托京东集团、农垦集团开展各类线上线下营销活动,有力提高了“宿迁籼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逐步将宿豫区优质籼米推向全国。
2021年,为了进一步提升籼米储存能力,畅通籼米销售与运输渠道,宿豫区投资约5亿元,启动建设了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宿豫区粮食产业园;2023年,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农批·宿迁现代农产品物流园项目成功落户宿豫区粮食产业园南侧,有了“两园”加持,宿豫籼米产业发展之路更加行稳致远。
响应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号召,宿豫区还将籼米产业链延伸到末端,联合辖区内几家农业龙头企业,利用碎米加工副食品,利用米糠生产米糠油和饲料,利用稻壳生产活性炭,实现了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
从田地到餐桌、从种子研发到副产物利用,在宿豫,籼稻产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稻”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华表示,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目标,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大力推进籼稻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种植,真正将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引领江苏、全国领先的优质籼米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赵璐瑶 陈赛男)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