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积极探索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富民之路

来源:茂名日报 更新时间:2024-01-29

124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地市专场记者会,韶关、惠州、汕尾、江门、茂名、清远等6市市领导就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进展及成效相关内容与媒体面对面交流。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飞出席记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用心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 积极探索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富民之路

GDToday(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记者在提问时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茂名是广东农业大市,在推动“土特产”发展上做了哪些探索?

王雄飞表示,茂名风物美、生态好,全市“土特产”种类超过350个。近年来,茂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心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推动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罗非鱼等“五棵树一条鱼”特色农业发展,已形成荔枝、化橘红等2个超百亿元、其他4个超50亿元的产业矩阵,“五棵树一条鱼”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27亿元。

王雄飞表示,以荔枝为例,茂名是中国荔枝之乡,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茂名。2023年,全市荔枝全产业链产值12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荔农人均收入高于全市30%,荔枝大年实现丰产又丰收。我们重点做了“五件事”。

一是党建引领,建强产业主心骨。茂名高州市在荔枝种植、销售、加工3条链上成立18个党支部,推动党员发展为产业大户、产业大户发展为党员,使过去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的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实现抱团发展。

二是品种培优,赢得群众好口碑。针对黑叶、白蜡等非优品种占比过高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大力优化荔枝品种结构30万亩,推动白糖罂、妃子笑等优质品种率提高到60%,农民收益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建成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引进全世界700多个荔枝品种,打造了荔枝种业“硅谷”。

三是品牌打造,荔枝卖出好价钱。茂名连续四年承办中国荔枝产业大会,建成中国荔枝博览馆,“茂名白糖罂荔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品牌加持下,荔枝鲜果价格稳中有升。我们大力推广“荔枝定制”营销模式,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优果优价。

四是科技兴荔,拓宽销售新路径。积极将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荔枝种植、管理、销售等全过程,建成全省首个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精准服务30万荔农。大力推广荔枝保鲜全链集成技术,部分荔枝品种保鲜时间从6天延长至1个月,荔枝鲜果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出口总量达3733吨,同比增长53.4%

五是延链补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积极开发荔枝饮料、荔枝酒、荔枝醋等精深加工产品,引入广药集团进行荔枝原浆加工,每年可解决4.5万吨荔枝销路问题,年产值约4亿元。统筹抓好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以荔枝为主的广东“甜美果海”游(高州)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

王雄飞表示,除了以上介绍的“五棵树一条鱼”特色农业,特别是荔枝产业以外,茂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富民之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比如,电白区沙琅镇谭儒村萝卜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条萝卜产业链,年产值超过2600万元;信宜市北界镇通过发展红黑米产业,2023年全镇33个村的集体经济都实现了增收6万元。

打造特色示范墟 以点带面推进县镇村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在提问时说:据了解,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里面,茂名入选的数量较多。请问茂名是如何抓好县镇村建设的?

王雄飞表示,茂名有5个区(县级市),112个镇(街),1907个村(社区)。2022年,我们从茂名市情实际出发,启动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推动各区(市)充分发挥乡镇联城带村作用,依托本土资源,分别打造独具特色的示范墟,以点带面推进县镇村建设。一方面,建好特色镇墟。坚持重点突破,精心打造了茂南油城墟、电白沙垌香街、信宜窦州墟、高州高凉墟、化州杨梅墟、水东湾新城疍家墟等6个特色墟。茂南区以油城墟建设为中心,将镇域中心周边村庄串珠成链,通过出租微加工厂、土地流转、农村电商、带动就业等形式,增加周边村集体收入近230万元。信宜市通过建设窦州墟文化创意街区,带旺县域商业圈,并引进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附属六院等优质资源办好教育、做强医院,带动玉都新区新增常住人口2万多人,县域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高州市高凉墟通过流转村民闲置土地,新建挨酿坊美食村落,设置53个商铺,创造就业岗位近800个,助力曹江镇23个村集体、8万农户增收。这是做好特色镇墟的一些做法。

王雄飞表示,另一方面,建好和美乡村。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农房规划建设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机制,即“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持续塑造特色乡村风貌。截至目前,已完成10万户农房微改造,有效破解“有新房无新村”等问题。同时,抓紧抓实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处理等实事难事,逐步补齐道路交通、生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短板。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6%,“美丽宜居村”超过70%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