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农”墨重彩 绘就余杭乡村振兴和美新画卷

来源:余杭时报 更新时间:2024-01-19

240118091732494783.jpg

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240118091750749344.jpg 

闲林水库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3年,区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强化要素集聚,完善支农政策,创新发展模式,围绕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地”目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

“进”字当先 农业产业增效明显

产业兴旺,振兴之基。坚持做好农业保供。2023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2.9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10.05万吨以上,面积、产量实现十连增,杂交晚稻千亩示范片勇夺全省杂交晚稻亩产第一;蔬菜播种面积20.68万亩,产量39.5万吨;年度出栏生猪7.8万头、家禽200万羽,创建国家级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家。

持续推进数智农业。建成省级数字农场3家、数字牧场5家、数字渔场4家和未来农场1家,位列全市第一。强化科技兴农,6个省农业“双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荣获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先行县,获评省农业“双强”行动成绩突出集体。

不断开发特色产业。重点打造径山茶、瓶窑果蔬、仁和渔业3条农业全产业链,径山茶基地列入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单位名单。聚焦“农业+”,做足农文旅融合大文章,入选全省创意农业试点县,选送2条精品线路获评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全区涉足电商的农业企业已超百家,累计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2亿元以上。

“富”字为要 强村富民成效显著

强村富民,振兴之魂。着力探索乡村运营新路径。招引农村职业经理人盘活村级资产,支持强村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当前,全区28名农村职业经理人累计接洽引入项目65个,吸引资金近2.5亿元,强村公司已突破100家,经营收入超亿元,有力带动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探索乡村创业新空间。研究村级存量资产、闲置建设用地的转化,重点扶持农创孵化载体,助力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培育乡村创业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乡创空间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

探索集体经济新机制。实践“村·村抱团”“村·民协同”“村·企携手”等“3×N”共富机制,深化“1+5”山城协作,推进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西部五镇落户项目92个,目前总投资已超过79亿元,投资逾3000万元的项目有13个。余杭区农业农村局荣获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美”字做衣 乡村面貌焕出新颜

绿水青山,振兴之要。乡村风貌美丽蝶变。实施234个组美丽乡村扩面提升项目,余杭区获评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优胜县,列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省级试点,余杭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程入选全国十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

共同富裕高质先行。统筹实施共同富裕示范项目,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乡村范例。余杭6个共富村、2条共富带、1个共富联合体上榜全市第三批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名单。径山村、小古城村入选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考察点位。

未来乡村示范探路。实施省、市、区级未来乡村示范带和示范村三级联创。完成5个省级未来乡村创建、6个第二批市级未来乡村试点村续建任务,启动15个第三批市级未来乡村试点村建设,持续推进第一批5条示范带和5个示范村创建,启动第二批5条示范带和17个示范村创建。

“稳”字为基 乡村治理逐步推进

良法善治,振兴之器。民主“三农”持续深化。总结推广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民主协商经验,构建乡村治理“四治融合”体系,已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径山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小古城村、西溪源村),省级善治示范村62家。

法治“三农”日益牢固。落实涉农领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普法责任,共举办现场咨询培训13场次,接待群众咨询1532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培育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00余户,实现全区示范户全覆盖。

清廉“三农”纵深推进。落实《赋清分、季晒廉,全域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工作机制,开展“清廉村居”测评工作,全区82%以上的行政村(96个)达到清廉村居标准,达标率全市领先。小古城村被浙江省委办公厅评为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余杭区在全省“清廉村居”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优”字为引 “三农”配置节节提升

要素培优,振兴之本。强化政策扶持,护航产业发展。加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全区在2023年用于农业农村的财政支出为25亿余元。支持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全区参保农户7432户,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达33亿元,今年以来已累计赔款9322万元。余杭在中央农办调研组调研农业保险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交流。

用好土地资源,牢固用地保障。加快村级留用地开发利用,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率达82%,居全市第一。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累计建成高标田面积26.27万亩,完成16.8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工作

创新培养模式,打破人才瓶颈。对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打造“未来农民学堂”,深化农民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全国首创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品牌化经营乡村。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5万余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658名,乡村人才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责任如山催人进,使命如磐再奋蹄。2024年,我区将以打造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余杭样板”为目标,以高分完成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两个国家级创建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余乡”建设,实现“三农”共富先行。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 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智农谷”“数智粮油”“数智渔谷”等数智系列品牌,鼓励支持动植物工厂项目发展。以点带面推进全区稻田新型综合种养工作,至2024年底,全区综合种养面积达40000亩以上。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扩面提质,确保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苕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完成创建。

推进三产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升级引领区。 加快培育本地优质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一村一业”,形成“一村一品”,探索养殖业产值产量增长新模式,打造余杭“生态鱼”品牌。围绕农、林、水、旅、体、研等主导产业开展市场化生产经营,推进民宿农家乐重点培育项目,丰富农文旅体验项目、休闲产品,着力提升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全面完成瓶窑果蔬、仁和渔业、径山茶3条全产业链项目创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力争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3.5亿元以上。

迭代升级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标杆区。 谋划出台和美乡村提质扩面专项政策,进一步扩大和美乡村覆盖面,全面推进10条未来乡村示范带、17个未来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深化乡村经营理念,围绕产业发展和村庄经营所需,安排公共设施等项目,科学布局旅游、康养等新业态,衔接项目建设与乡村运营,分类打造一批具有不同味道的艺术设计村、文化创意村、运动休闲村等乡村特色村,打造一批产业引领型的和美乡村新标杆。

提升集体经济质效,打造村强民富先行区。 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工作,鼓励支持强村公司发展,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通过“强村公司+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持续落实富村十条政策,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村建民用项目建设,增加村集体资产性收入。

帮助农民创业创收,打造共富示范中心区。 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及低效村集体资产和闲置农房,培育建设乡创空间。加强对农创客项目支持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完善农村职业经理人团队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其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有序做好低收入农户帮促扩面工作,落实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兑现,推进区级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实施。

探索深化“三农”改革,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 深化“千万工程”实践,全面实施“和美余乡”5年行动计划。围绕“三农”改革,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办理,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积极争取市级高质量发展项目试点,推进高标准农田连片打造;搭建农业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打造乡村双创全国样板。扎实推进村级集体产权交易,优化网络竞拍交易管理机制;推进“三资”管理数字化改革,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收支审批制度和联审联签制度。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