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稻米与一座小站的“接二连三”
“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小站。”因练兵而兴,因稻米而闻,厚重的历史酿出了浓浓的小站镇津蕴风情。
小站稻作为天津最著名的“土特产”,让津南区小站镇的百姓引以为傲。“小站镇是个有性格的镇:朴实勇敢,血性耐劳。”小站镇党委书记倪正明讲出了小站镇的区域性格。进入新时代,新小站有了大IP,新的性格特点也在新小站显现。“小站闺女”“小站大姑”乡村特色IP形象带着全国游客打卡,“我到小站过大年”“我到小站来赏春”“我到小站看水稻”“我到小站买稻米”四个系列各八大主题活动贯穿四时,小站练兵园“电音节”、周公祠庙会、村BA篮球赛等多彩活动频频上线。
截至2023年底,全镇共接待游客179.51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7345.62万元。2023年,小站镇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业产业强镇”和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绿色种养擦亮小站稻金字招牌
从市区出发,驶过天津大道,经过壮观的国家会展中心场馆群,古镇小站蓦地出现在眼前。镇内前营路、后营路、正营路、盛字营村、小站练兵园等指示牌和众多徽派建筑,处处显微阐幽,等待着有心的客人揭开这里一段段精彩的历史往事。
小站镇位于津南区东南部,“因水而生、因兵而兴、因米而名”,这是一座稻耕文化特色小镇。“血性汉子的性格,源于代代小站男儿的坚毅。吾虽小站,进能挡关,退可纵横。”关于这段历史,身为津南人的倪正明悉数道来。19世纪后期,淮军北上,淮军将领周盛传率盛字军移防小站地区,建立新农镇,开垦良田,兴办农桑。盛字军集34个营的兵力开挖马厂减河,在小站大规模种植水稻。河水汇聚,夹带着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和富含氮、磷、钾等的有机肥料,注入小站土地,引淡洗碱、化碱成腴,培育出白里透青、油光发亮、黏香适口、回味甘醇的小站稻。
在马厂减河畔,小站镇盛字营村的盛坤田园家庭农场正繁忙。“我们农场所在的位置是过去小站稻老稻田之一,也是现在小站稻的核心种植区之一,我小的时候就在这儿的稻田里玩耍。”小站稻田里的故事,曾是盛坤田园家庭农场负责人齐熙彬全部的童年记忆。
2018年,天津出台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全面推动小站稻产业振兴。小站镇8个合作社陆续恢复小站稻种植。2019年,齐熙彬和妻子孙振菊申办了以小站稻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2023年初,天津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在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津南区农业农村委专家指导和相关培训下,农场锁定最适宜种植的小站稻品种“金稻919”“津原U99”,并进一步专业化“打磨”种植方案。目前,农场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之路,将家禽粪便发酵后还田培肥地力。如今,齐熙彬约350亩的稻田里稻蟹共生,稻养蟹、蟹养稻,相映成趣。小站稻的味道,在绿色种养中回来了。他的农场也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在镇域内的高速公路高架桥行驶,路旁高标准的小站稻田已成为新的地标。倪正明介绍,立足小站稻原产地优势,小站镇进一步提升小站稻种植的规模和品质,小站稻种植面积也从2015年的3500亩增长至2023年的1.38万亩,并且积极探索立体种养模式,开展稻蟹一体化种养3729亩,实现一地双收。
津南区以小站稻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不断为小站镇的产业发展提供沃土。小站镇内建成占地2400平方米的加工厂,实现小站稻加工和研学一体化发展,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在天津市津门绿禾飘香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天津市梦醒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盛坤田园家庭农场等带动下,小站镇不断开发高端产品,提升小站稻品质和市场影响力,擦亮了小站稻金字招牌。
稻香情结书写农文旅大文章
站在“小站稻”这个老牌“土特产”的肩膀,新农人不断开拓新“土特产”的品类与品牌。
在小站镇南付营路幸福公寓底商,国潮风格的“有稻儿”米糕店引人注目。白胖的米娃娃形象“萌萌哒”,“我把玫瑰拔了不种麦子种稻子做米糕”的书法门帘“太酷辣”。正是潮味十足的现代营销与百年稻米文化的碰撞,让小小的米糕店火爆当地。
蓝莓味、芒果味、桂花味等10余种口味的云白色米糕香飘满屋。“米糕是用小站稻做的,还有与网红西点融合的‘凉凉糕’。”“拼一盒咱都尝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稻儿”米糕店的负责人魏浩任热情地招呼着店里的顾客。提起镇内的新农人,“米糕西施”魏浩任便是其中最活跃的存在。
“米糕米糕,步步登高!”怀着对家乡小站稻的热爱,魏浩任使用优质小站稻,打破北方“面食思维”,以传统工艺发酵,通过选米、浸泡、过滤、打浆等10余个流程手工制作米糕,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自2023年10月开业以来,她每天制作100多斤米糕,当天下午售罄。
以美景美食为媒为引,小站镇推出“一品小站”特色菜品评选活动,编制“小站拉面地图”“小站钓蟹指南”“来小站,捎点嘛”索引,进一步点燃乡村生活的“烟火气”。
地域美食、“烟火气”的乡村生活,吸引了远近的游客来小站体验“稻花乡”里说丰年。白墙青瓦、马头翘角、石砖小路、古建连廊,小站镇坨子地村的稻香斋民宿就是“稻花乡”里游客的家。“稻香斋一共有14间民宿,对应小站稻从育苗到收割所要经历的春分、清明、谷雨等14个节气。”稻香斋主理人魏现伟是地地道道的小站人,整个民宿弥漫着农耕文化的气息。推开挂着“春分”门牌的房间,隔断墙上清雅的诗文和配图令人如沐春风。“民宿一开业,14间房全部住满。”魏现伟介绍,稻香斋民宿距离小站练兵园、米立方等旅游景区仅10分钟车程,节假日期间供不应求,农历龙年的年夜饭预定已十分火爆。
目前,小站镇的小站稻全产业链产值已达2.47亿元。随着小站稻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镇相关企业总数已达118家。
深挖兵米文化再续津徽情缘
小站镇以小站稻为基础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多元发展、稻旅结合。稻田湿地生态景观旅游不断带动周边民宿经济,促进村民就业。在水稻核心种植区周边,修建木栈道、玻璃栈道、观景台、音乐喷泉,打造近4万平方米的“中国小站兵兴米名”主题稻田画,推出稻田蟹垂钓,研制以小站稻为原料的“米淇淋”,增加观光小火车新玩法,不断丰富稻旅融合新场景。
“不仅是现代的小站,这里更是‘老家小站’。”倪正明介绍,小站练兵拉开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的序幕。小站地区先后走出了4位民国总统、9位总理。在天津著名的五大道风景区,很多名人故居还记载着小站的往事。不同于五大道浓郁的欧式风情,淮军带来的徽文化在小站生根,绿水环绕的新型城区结合白墙、灰瓦、青砖、马头墙等古典的徽式元素,俨然一座“沽上徽城”,恍惚间,如置身江南。
“一半稻田,一半城,小站符合传统文人对乐居之地的选择,未来,我们将在徽派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打造‘兵米小站,乐活慢城’。”倪正明表示,小站镇未来将围绕稻田、马厂减河以及11个原生态村落打造“津徽文化”旅游新图景。全镇按照“一河三路”旅游格局,推出“练兵稻耕休闲一日游”“稻香农事休闲二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从一粒米到一座城,小站稻“接二连三”,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孕育出“小站”大IP。“龙年农历新年,整个小站将迎来新的面貌,游客一进入小站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我到小站过大年’‘我到小站学谚语’‘我到小站练武术’等一系列以‘小站’为主题的灯牌将一路相随,让大家在游玩中时刻感受到快乐和趣味。”倪正明动情地描绘,“真心希望大家都来小站‘站一站’”。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