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农家乐面临“关门潮”?记者实地探访,揭秘背后原因
“曾经大火的农家乐,正面临大规模倒闭,数量高达8万家;‘企查查’数据显示,仅去年前11个月,就有近7000家倒闭”……近日,网络上有关农家乐倒闭潮的视频引发关注。有不少网友列举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多个农家乐集聚区确实面临农家乐人流锐减、营收下降等困境。
曾几何时,充满野趣的农家乐在全国遍地开花,是餐饮界一道独特风景线,如今却多次被曝出“关门潮”。农家乐真的“乐”不起来了吗?新需求下,农家乐路在何方?记者实地走访浙北农家乐集聚区。
有关农家乐倒闭潮的视频截图
农家乐犯愁了
“以前偶尔开车一小时去吃顿农家风味,现在值得特地光顾的农家乐越来越少了。 ”“景区附近的农家乐吃饭,菜品价格远高出市场价。”“原来日进斗金,现在清灰冷灶。”……在网络上搜索“农家乐”,不少网友认为农家乐式微,是不争的事实。
风靡一时的农家乐已经“过气”?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农家乐”的企业有超10万家,其中注册时间在近1年内的有1.3万家,已注销数量为7.7万家。以诞生中国第一家农家乐的四川成都为例,目前已注销、吊销的农家乐近3000家。此外,如广州南沙,广西玉林、江西鄱阳湖等多地也爆出农家乐“关停潮”。
农家乐的集聚,往往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农户依托乡村好风景转化为好“钱”景。1986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人在自家的农村院落里创造出全国首家“农家乐”,由此这种“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的休闲旅游新模式辐射到了全国各地,逐渐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和青睐。
但经过多年发展,农家乐门槛偏低、服务及环境一般、菜品缺少创新、标价不规范等缺点逐渐暴露,不少经营者生意惨淡。以打造“乡村旅游第一市”旅游品牌的湖州为例,巅峰时期农家乐数量达到3000余家。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农家乐的整体规模确实缩小了。
同样,在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的江苏省南通市,曾集聚农家乐200多家。近两年,当地相关部门调研发现,不少农家乐已转租或改变了经营方向,数量已缩减至不足半数,状况令人唏嘘。
在贵州经营一家名为“花灯小苑农家乐”的老板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直言,开了三四年农家乐一直亏损;一位陕西西安的市民表示,老家村里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农家乐,开业前两个月还颇有人气,第三个月就已经无人光顾。
高性价比最赢客心
“农家乐生意不好,原因很多。”业内人士介绍,“首先,疫情对农家乐造成了影响;其次,消费理念转变,消费者越来越谨慎;再次,消费需求发生转变,传统农家乐的卖点是农家特色、乡村风味,客人看看田园风光、钓钓鱼、采摘水果就很满足,场景体验千篇一律。如今消费者更倾向于露营、咖啡、亲子农场等多元化贴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部分连锁餐厅也抢占市场走起“土味餐厅”路线,一砖一瓦经过精心设计,土钵、土罐、土炉等一应俱全,格调淳朴却不粗糙。
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农家乐选址在郊区或乡镇,平时工作日几乎没什么客人,生意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消费较为低频,属于典型的“节假日经济”或“旅游经济”。
长兴县水口乡
“农家乐虽少了,市场并没有萎缩。”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产业信息处副处长冯燕萍表示,以该市最具代表性的农家乐集聚区长兴县水口乡为例,纷纷喊话“生意难做”的大环境下,水口乡集聚的600家农家乐(乡村民宿)2023年营收额达15亿元,相较于前年仍保持25%的增长。
“已经有80多位客人预定了春节期间的客房。”元旦假期刚过,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的毛竹园农家乐又忙碌起来。老板倪应龙说,去年以来整体生意还不错,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毛竹园农家乐由老房改造,一条竹廊串起两幢小楼,典型的农家小院。“平时120元每人每天,双休日涨价到130元,包吃包住,组团来的还包接送!”老倪告诉记者,吃喝玩一条龙服务,深受江浙沪的中老年游客欢迎。
通过走访当地数家农家乐,记者发现春节假期已经满房的农家乐不在少数。
“不可否认的是,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虽然大家热衷于出游,但花钱越来越理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到中高端民宿消费的群体,愿意花几千块去住高端民宿的游客明显减少。”冯燕萍举例,水口乡的农家乐有一批“铁粉”,最吸引游客的标签就是“高性价比”。
近几年,民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消费者对于消费场景和生活品质的需求提高,农家乐也在提档升级。“正餐一桌10人,12个菜1个汤,其中5个是荤菜。”不仅就餐标准提高了,前两年倪应龙将已经开办17年的农家乐重新装修升级,房间设施更齐全,价格较17年前仅涨了不到100元一人。
保持“农”“家”“乐”的精髓
与其说农家乐快要消失,不如说其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
冯燕萍表示,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不少农家乐主动调整经营业态,有的摇身一变成了精品民宿,也有的尝试提供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如房车营地、露营帐篷酒店、团建拓展、特色烧烤,以及休闲垂钓、都市现代农场……一系列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新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业态,吸引人们前来游玩。
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为农家乐个体户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张宇华曾任水口乡生态旅游办主任8年,作为国家文旅部乡村旅游专家库成员,他对以农家乐产业为载体的水口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做过深入研究,并出版相关书籍。
“比如游客多了,停车场得够用;游客每年能吃掉200万斤鸡蛋,农贸市场得保证供应量吧。”张宇华告诉记者,近几年,长兴县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家乐控量提质转型升级,并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业态,组织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实实在在为农家乐产业的发展“扶一把”。
位于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的Go Farm趣农场。 范晓伟 摄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张宇华认为,农家乐并没有“退潮”,在消费需求转变的当下,农家乐胜就胜在接地气,因此仍需保持“农”“家”“乐”的精髓。
“农”,即不管是餐饮接待的饭馆还是乡村民宿,都可充分利用自家的宅地和现有生活设施改建或改善充分体现农村、农家、农民的乡土气息。
“家”,农家乐有别于连锁餐厅、酒店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以农户为单位,不求全不求大,体现出“家庭”的形态,以及地域风情、风貌、生活习俗等。采访中多家农家乐老板称,经营农家乐不能过度商业化,迎客待客过程中增添了几分“人情味”,也因此有了很多回头客,市场日趋萧条的当下,客量逐年增长。
农家乐以什么取乐?城里人曾戏言:是换个地方打牌。农家乐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农家的文化内涵,设计参与性强的农事农活作为揽客招牌,如采摘、养蚕、放羊,再加上农民喜闻乐见的逛庙会、看花灯、舞龙狮等,这些旅游节目都能使农家乐旅游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