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让盐池“宝藏”名“羊”四海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3-12-26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黄河冲出了贺兰山,塑造了宁夏平原,几乎所有的中国美食家都认为,这里的羊肉质地最佳。”

这段描述中的主角,正是享誉全国的盐池滩羊。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的盐池县,是滩羊的“老家”。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盐池滩羊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曾被多方推荐,也多次登上国际盛会的餐桌,是我国羊肉市场的一颗“明珠”。勤劳能干的宁夏人,通过滩羊养殖与加工生产,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在盐池滩羊打响知名度的过程中,农业银行以贴合当地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助力当地产业振兴、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这一点在盐池县体现得尤为明显。盐池滩羊产业有了名气,村民致富也更有底气,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都来自滩羊产业。《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盐池滩羊这个特色富民产业能够更好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农业银行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等方式,推动滩羊产业全链条升级,深度挖掘滩羊身上的“宝藏”。

金融助力滩羊“壮”

盐池县李记沟村村支书刘文宝,也曾经是一位手持长鞭驱羊放牧的“羊倌”。从小就跟着父亲放羊的他,自己也没想过会在2002年实现转型。

那一年,当地政府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政策。原因是长久以来盐池县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原生态恶化,风沙灾害日益严重。为保护生态,盐池县决定实行封山禁牧,将草原和林地等围封,培育林草。

封山禁牧后,滩羊从放养转入圈养便成为必然趋势。于是,刘文宝放下羊鞭,开始探索集约化养羊之路。可置办羊圈、种植草场处处都需要用钱,在刘文宝圈养滩羊的关键时期,农业银行宁夏盐池支行发放的贷款,帮助他将滩羊养殖规模发展壮大。

集约化养羊让刘文宝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他在2008年成立了滩羊养殖合作社,社员均为本村村民,其中8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文宝带着他们一起搞养殖、谋销路,仅仅两年时间,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便全部实现脱贫。

“农行的贷款支持是我发展滩羊养殖的最大底气。”面对记者,刘文宝感慨道。如今,刘文宝的合作社存栏2400只,年出栏3000只,年纯收入达到了100万元。

因示范带动效应明显,2022年,刘文宝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成为村支书后的他干劲更足了,不仅积极联络农业银行,推进整村建档工作,还举荐村里的优质养殖户,帮助他们提升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有了贷款、有了羊,这日子就有了盼头。”刘文宝高兴地说道。

金融扩链羊肉“香”

“滩羊食百草,味道自然香。”这句来自宁夏盐池县鑫海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鑫食品”)的品牌标语,在宣传中显得格外有力。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是一家集草料加工、滩羊养殖、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等于一体的滩羊全产业链企业。

早在2014年,宁鑫食品就想走上综合化经营道路,扩大生产规模,但当时,企业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来购置生产设备和聘请专业人员,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宁鑫食品的发展。

在了解到企业的情况和需求后,农业银行宁夏盐池支行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为其办理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助力企业丰富了滩羊产业链。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宁鑫食品每年可销售滩羊5600吨,还开发出滩羊肉火锅、滩羊肉礼品等五大系列共200多种产品。在宁鑫食品占地300亩的生态牧场里,现代化的养殖大棚整齐排列,科学配比的饲草棚里堆着柠条、苦豆子、甘草等上百种饲草,几千只滩羊沿着设定好的“跑道”遛弯。这些滩羊在育肥后,将通过检疫、屠宰、分解、加工等工序变成羊肉卷、羊后腿、羊排骨等各类真空包装羊肉制品,运往全国各地。

金融支持裘皮“靓”

在宁夏,人们用红、黄、蓝、白、黑5种颜色来分别指代枸杞、甘草、贺兰石、二毛皮和太西煤等5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它们并称为宁夏“五宝”。

其中的“白宝”二毛皮便是滩羊裘皮,因具有皮毛柔软、毛穗灵活、弯曲自然、洁白晶莹、轻便保暖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好产品有了,如何打响知名度,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当地下岗女工周永红用30多年的奋斗时光,书写了属于她的励志故事。

来到周永红创立的宁夏盐池美雅滩羊裘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雅裘皮”),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伴随着缝纫机的嗒嗒声,一件件滩羊皮服装被赶制了出来。

近年来,随着国潮崛起,二毛皮和国风马甲组合的穿搭方式逐渐变得流行,美雅裘皮也迎来了销售高峰。

“我们目前经营的产品有‘二毛裘皮’马甲、褥子、围巾、家居饰品等,在寒冬季节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周永红介绍说。

从皮毛厂的下岗职工到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在30多年的创业生涯中,周永红曾遇到过各种困境。当年,她与丈夫在自家小院子里办起了皮毛加工作坊,靠着纯手工的技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但由于作坊生产规模太小,纯手工制作效率太低,周永红就琢磨着扩大经营,让二毛皮的温暖能够传递至更多的消费者手中。

急需用钱之际,她找到了农业银行。“第一笔贷款是5万元,后面逐年增加,现在贷款是500万元。”周永红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的美雅裘皮已经从当年的小作坊发展成为集生产加工、非遗传承、旅游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裘皮加工企业,周永红也被评为了二毛皮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