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紧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坚持守底线、兴产业、育主体、打品牌、优服务,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农牧业“十百千万亿”工程,全方位夯实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步伐。
高标准农田
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夯实“三农”根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积极通过稳定增加主粮面积、强化技术服务、发展高效节水设施、落实补贴政策等多种措施,全旗粮食作物稳定在39万亩以上,总产量预计达2.6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同时,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原则,依托各类惠农项目,充分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建成羊棚2004座、贮草棚2201座、青贮窖330座、牛棚329座,建成肉羊、绒山羊配种站57处、种畜场10家,三段地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30万头只、销售额达到12亿元,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增强产业质效。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短板,旗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到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获得1.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推进果蔬种植、肉牛肉羊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和育苗产业发展,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85.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9万亩、经济作物7.8万亩、饲料作物38.4万亩。牲畜总量达到221万头只,其中羊210万只(山羊70万只、绵羊140万只)、牛8万头、猪3.7万头,种养殖结构日趋合理。
最美乡村
坚持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增强示范引领。大力扶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村牧区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组建产业化联合体6家,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3家、市级17家)、经济合作组织536家(市级示范合作社7家)、家庭农牧场75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牧场51家),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日益紧密。建成定点屠宰加工企业3家,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0万只羊(年屠宰量达2万吨)、2万头牛、5万头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全面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星级示范嘎查村5个、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嘎查村10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2个,形成了以点带面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抓好品牌打造,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牢固树立品牌增效意识,累计认证“二品一标”产品1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内蒙古农牧业产品品牌2个,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万亩(玉米)。鄂托克前旗酥油、香菇、酸马奶和大沟湾鱼成功通过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鄂托克前旗羊肉”区域公用品牌被认定为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指定用品,入选国家第一批地理标志名录,获评“鄂尔多斯市具有影响力品牌”称号,品牌含金量、知名度不断提升。
坚持优化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发展动力。推进科技成果到田入户,组建了4支农牧业专业技术服务队,建成6个数字农牧业示范基地、81个动物疫病监测点、13家兽医社会化服务机构,联合外聘专家、特聘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提供“全程化、保姆式”技术指导服务。聘请11名院士、专家、教授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传经送宝,拥有58项农牧业技术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节水农业占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获评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白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