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带动“武进好米”飘香长三角

来源:常州晚报 更新时间:2023-12-11

近日,武进区前黄镇李臣农庄正准备春节前新米礼包的设计和稻米包装。以绿色有机优势成为前黄大米顶流品牌的“前黄李臣大米”,今年入秋在武进率先收割、率先销售,目前已完成2/3的稻米销售,预计明年春节前将完成本季稻米的销售。据农庄当家人李臣介绍,由于武进稻米产业农合联实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工程,不仅打响了“前黄大米”品牌,形成了订单化的热销格局,还带动了“武进大米”整体水平的提升,惠及7900余户种粮农户,亩均稻米种植收入达1800元。


e0fff10c-37e2-489f-9be1-0e8219b1c682.jpg 

据武进稻米产业农合联会长余凯介绍,前黄镇作为武进区稻米种植大镇,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1333.33公顷,占全区的1/3,前黄大米年产近1.5万吨。前黄大米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十月下旬,就进入了前黄大米收割期。脱壳之后的前黄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煮熟之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口感软糯,还具有凉饭不硬的特点。用它做成的新米饭,有着“酒席桌上一道菜”的美誉。

自去年开始,武进农合联积极实施前黄大米地理标志产品及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工程,发挥境内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日照充足的优势,选用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多年精心培育的优质食味粳稻品种,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推行轮作休耕、稻鸭共作、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所产稻米达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同时,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要求,做到产前抓农业投入品监管、产中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后抓农产品抽检和追溯,实现大米从产到销全过程质量控制。

今年8月,武进区稻米产业农合联成立后,开始实施以“前黄大米”“新康大米”“岑村大米”带动“武进好米”的品牌工程,打响精耕化武进稻米的全面升级,并实施了“四步走”行动。

第一步,建立稻米农合联模式。由常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申新米业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武进区稻米产业农合联,会员涵盖种子提供、生产加工、农机作业服务、农资供应、经营销售等稻米产业领域。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行模式,为会员提供优质稻种、标准化育秧、农资统一配供、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仓储、订单加工销售以及种植技术培训等全产业链服务。

第二步,建立帮扶合作机制。武进稻米产业农合联会充分发挥会员单位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培训等形式为种粮户提供各类帮扶合作服务,以互学互比互助提升会员生产加工能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培养会员品质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扩大“武进好米”的品牌影响力,特别是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影响力。

第三步,建立技术服务机制。由稻米产业农合联特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庆为稻米种植技术专家,针对选定品种、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田间管理标准等手段,在稻米产业农合联会员内逐步统一水稻种植技术规程。并通过建立稻米产业“庄稼医院”,采取专家坐堂门诊和下到田间地头巡诊的方式,做好科技助农“最近一公里”服务。

第四步,建立助农党建机制。稻米产业农合联依托区供销社党建系统,建立“党员带会员,会员带农户”稻米产业党建助农网格,深入田间地头,发挥助农党建平台优势。其中新建立的郭飞、李臣、沈记3个家庭农场(种植基地)的党建宣传景观小品,成为党建助农示范点,示范效应持续发挥。

武进区供销合作联合社副主任万小琴告诉记者,武进稻米产业农合联以品牌战略为抓手,既要以现代化精耕的理念产出“武进好米”,更要在长三角经济圈打响“武进好米”这个牌子,推进武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稻米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刘燕涛 文 王锐 摄)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