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打造“浙里食安”标志性成果亮点纷呈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打造“浙里食安”标志性成果现场推进会在余杭区举行。会上,余杭区、上城区、临安区分别介绍了当地打造“浙里食安”标志性成果的做法和经验。杭州市食药安办发布15个“浙里食安”示范项目成果报告和最佳实践项目,公布了53个杭州市食品安全宣传阵地。
余杭区:推进径山茶产业成为绿色富民产业
“在茶园道路两边我们可以看到‘天敌友好型杀虫灯’,通过趋光性差异,精准诱捕害虫,从而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可以通过公司数字茶园云平台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测。”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余杭径山茶是浙江传统名茶,始栽于唐,兴于宋,距今已有1280多年历史,因主产地为余杭、临安两区交界处的径山而得名,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为推进径山茶产业发展,余杭区围绕产地环境、苗木扩繁、茶园管理、加工技术、包装标识与贮运、质量安全追溯6个重点环节,制定《余杭径山茶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等团体标准,编制径山茶标准化绿色防控技术挂图,全领域开展标准培训宣传,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将茶农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
同时,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智能化,实现全自动流水加工作业,机械化加工率达到100%,完成全部涉茶企业“阳光工厂”建设。启动径山茶数字溯源系统建设,定制径山茶专属合格证,探索“浙农码”“浙食链”贯通,实现径山茶全产业链全程监管和风险防控。
为推进产业品牌化发展,余杭区加快推进“一标一品一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径山茶“产加销”贯通,推进“径山茶”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培育绿色优质精品径山茶企业,助力茶农增收致富。
2023年径山茶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首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单位,径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31.65亿元,茶产业成为余杭区绿色富民产业。
上城区:全面开展生鲜门店监管集成改革
生鲜门店一直是食用农产品监管的薄弱点,因门店量大面广更新快,给日常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今年以来,上城区紧抓生鲜门店治理规范工作契机,积极开展生鲜门店监管集成改革,实现数字智控食用农产品风险隐患闭环管控,促进全区生鲜门店规范经营整体大跃升。截至目前,上城区828家生鲜门店实现“纳管率、上链率、分级率”3个100%。8月,生鲜门店治理闭环管理模块在浙江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应用。
据悉,上城区立足该区生鲜门店发展现状,针对性制定《上城区生鲜门店监管集成改革实施方案》《上城区生鲜门店规范提升标准》等文件,全面梳理出上链溯源、场所环境、经营秩序等6大类25项标准,为上城区生鲜门店规范提升提供标准化指引。
为实现动态纳管,上城区在浙食安平台新增“生鲜门店监管”模块,通过多轮实地摸排厘清“存量”底数,形成完整纳管存量数据库。同时,设计蔬菜、水果、肉等6大类标签,对门店进行准确分类标注,为后续监管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步跟进实施“存量+减量”动态管理,目前,已完成减量86户,增量214户,增减量户口同步完成上链、分级和标签标注。
上城区还积极推动生鲜门店畜禽肉、牛蛙、杨梅等10 大类高风险重点品种纳入“浙食链”系统。目前,该区畜禽肉、牛蛙等重点水产上链率达90%以上,为有效追溯提供基础。同时,进一步强化生鲜门店监督抽检力度,一旦出现不合格情况,立即开展溯源追踪,确保隐患闭环管控。
此外,上城区以生鲜门店监管“一件事”改革为契机,调动商户积极性,合力打造望江街道生鲜门店示范街区,推行“一店一码”浙食链信息公示,指导门店进行环境整体规范提升,实现环境更舒适、秩序更井然、经营更规范、消费更舒心。自改革以来,生鲜门店月度投诉量同比减少50%以上,群众对生鲜门店经营环境评价提升明显。
临安区:区域特色食品产业提升见成效
临安区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都”,现有山核桃林总面积57万余亩,年产量超1.6万吨,全国75%以上山核桃在临安区加工,面积、产量、加工量均为全国之最。目前,该区坚果炒货规上企业47家,拥有生产许可证的坚果食品企业359家,山核桃全产业链产值约50亿元,辐射带动坚果产业产值200亿元,电商企业坚果网销总额超百亿元。
为持续促进坚果炒货产业提质增效,做强坚果炒货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临安区以创建“阳光作坊”为切入口,梳理现有坚果炒货食品小作坊监管体系,建立在产坚果炒货食品小作坊名录,选取一批坚果炒货“阳光作坊”示范单位,按照“亮证经营、安全承诺、操作规范、场地清洁、票据留存”标准,强化生产加工流程管理,建立坚果炒货食品小作坊“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培育库,有序推进坚果炒货作坊提标改造。
结合投诉举报、监督抽检、专项行动等工作,临安区对坚果炒货生产主体全覆盖巡查,依托风险分级档案加大坚果炒货生产企业检查频次,从进货查验、生产控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识标签等方面,帮助企业规范生产,并指导企业改造提升。同时,严查无证生产、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使用回收或不合格原料生产食品、缺斤少两、冒用厂名厂址等违法行为。
按照即将实施的《浙江省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规定》,临安区持续加大数字赋能力度。依托“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和“浙食链”平台,推进坚果炒货行业全程电子化追溯体系建设,督促坚果炒货企业上传采购生产、检验和出库等信息,实现交易票证全程电子化流转。深入推进生产企业“阳光工厂”建设,结合日常生产经营状况、AI 风险预警和风险隐患排查,提升坚果炒货主体责任系统填报效能,促进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陈明珠 黄柳青 吴晶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