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成就“一业”——六盘水向绿而行蹚出绿色振兴路
乌蒙叠嶂,物华天宝。六盘水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独特地理优势,茶资源丰富非常。茶事钩沉,味韵无穷。在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路上,六盘水想方设计,拓土开疆。以茶兴业,因茶兴业,“小叶子”做出“大文章”,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加快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六盘水走出了一条茶文旅深融合、兴产业富百姓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绘就了一幅幅散发着茶香的多彩画卷。
“一片叶子”写下“共富之约”
摊凉、杀青、回潮、理条、脱毫、高温提香……站在全自动生产线前,六枝特区双文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双文思绪万千,过去炒茶不得技术要领,本地茶还得向外地人取经,自学、偷学、变着法儿地学,种种情景,历历在目……如今,3260亩茶地于郎岱群山间跃起,从“单打独斗”到发展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三十余年茶海沉浮,张双文用“一片叶子”挥笔写下满山“共富之约”。
10月27日,2023年贵州省秋季斗茶赛颁奖仪式上,六枝特区双文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获绿茶类金奖茶王的称号,茶产业风生水起,让张双文将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放眼茶场,茶树依附绵延的青山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茶香入鼻润心,盎然绿意,美不胜收。
截至目前,六盘水市已发展出茶企业49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个,18个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瞭望凉都大地,处处遍布绿色发展足迹,一片叶子,在千万年的浮沉进化中,成就着因她而受益的人们,也成就着自身。
“一片叶子”托起“产业之路”
入冬后的茶园,已鲜见采茶者的身影,各大茶企纷纷开展冬季茶园管护。截至目前,六盘水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商标数达68个,“九层山”“水城春”“凉都春”等品牌热火朝天……
一片茶叶何以成为“金叶”?
为保证茶叶品质,让消费者喝上一杯“干净茶”,六盘水对标准茶园建设、品质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等环节采取严格措施,构筑起一张巨大的质量防护网;同时,构建起“省级公共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加快创建省级茶叶出口示范区。
为加快现代化基地建设,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六盘水逐年推进茶叶“万元田”建设,力争到2024年全市建成每亩春茶产值在8000元以上、夏秋茶产值在2000元以上的茶叶“万元田”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7.5亿元以上,带动全市茶叶产业综合产值25亿元以上,真正把产业做成生态,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效益。
绿意盎然生机涌,绿色发展万物融。如今,这片跨越千年的叶子,历经浮沉,焕发新机,引导六盘水市昂首挺胸、阔步向特色农业市转变。
“一片叶子”牵手“文旅相融”
闻着茶叶的清香,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观光休闲旅游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端上“旅游碗”、吃上“产业饭”、过上好日子。
紧紧抓住水城区“文旅型村居”创建契机,探索“党建+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蟠龙镇成功打造了一条以木城社区2A级景区、精品水果采摘园、张家大院、生态茶园为主的特色观光路线和集休闲观光、茶叶采摘、茶文化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文旅产业,有效带动农户增收2480万元。
从水城区龙场乡真龙山上极目远眺,一座座茶山碧波荡漾、一栋栋农家小院幽静雅致,青绿葱茏之中展现和谐宜人风景,人在景中、景在人中。“春季采茶踏青,夏季避暑养生。”龙场乡党委书记一语道出真龙山景区的发展方向。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如今,茶园绿了,游客来了,村民也忙了。山水间,一幅以茶兴业的振兴画卷跃然纸上……
回眸六盘水茶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茶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到2014年出台《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全面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业,六盘水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阵痛,却又惊喜连连。正是在这样的惊喜之下,一片叶子得以在乌蒙大地焕发新机,用绿色澎湃动能激荡田间地头的酣畅淋漓,一个产业得以在风雨飘摇中傲然屹立,向绿而行蹚出绿色发展振兴之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