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 以“土特产”之光点亮乡村振兴路
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我对乡村产业说几句》征求广大乡村产业从业者,基层干部、研究人员在培养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新思路、好办法,引发广大网友关注。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乡土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条,以“土、特、产”之光点亮乡村振兴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念好“土”字诀。乡愁的本质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每一个乡村都有其资源禀赋,或田园风光或民俗礼仪或人文底蕴,让每个村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谱系,成为在外游子追溯“从哪里来”的专属标记。“一把钥匙开一扇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寻找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在尊重乡村实际的基础上,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利用好当地风俗、风情、风味等乡土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养生养老、乡村手工艺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乡村既有“形”也有“魂”,让人们重拾记忆中的乡愁。
打好“特”字牌。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健康、特色、品牌背书是农产品消费决策的驱动点,高质量、特色化的品牌建设才是应对农业赛道竞争的根本。产业发展不能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必须立足于地方实际、根植于市场前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尊重和运用经济思维的基础上以创新开路,走出一条符合村情、顺应民需、展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立得住、叫得响、管长远。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打破传统发展思维,敢于“跳出本地看本地”,参照丹东草莓、赣南脐橙、大同黄花、潜江小龙虾等具有鲜明地理标识的产品,围绕“一村一品”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注重产品质效,在品种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在品牌上追求“擦得亮”;加强宣传推介,积极推进打通“电商进村”的“最后一公里”,让特色产业大批“走出去”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奏好“产”字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现实中,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在农民增收、协调发展以及产业融合功能的开发与激活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短板,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思路,在纵向上,注重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物流、营销,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横向上,要积极推动单一发展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生活服务,多维度深层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潘华、陶成)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