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品牌之力 ——“大凉山”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来源: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10-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共550个产品纳入名录,凉山州普格淫羊藿、黑绵羊成功上榜。

总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的凉山,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多样性的光热资源、丰富的土地资源催生出琳琅满目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无品牌不产业”,品牌是效益,农业已进入品牌时代,一个农产品要想发展壮大,就离不开品牌的力量。

经过十多年的品牌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目前授权使用产品数量达1600多个,累计创建中国名牌1件(豪吉鸡精)、中国驰名商标6件(豪吉、环太、南丝路、思奇香、会理石榴、盐源苹果)、四川省名牌产品2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29件、地理标志农产品112件;有效期内绿色食品52个,有机农产品41个;中国特产之乡7个(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洋葱之乡、中国晚熟葡萄之乡、中国石榴之乡、中国青花椒之乡、中国黑苦荞之乡、中国白魔芋之乡),中国第一县3个(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中国石榴第一县、中国青花椒第一县)。

从田野到市场 大凉山开启品牌全产业链革命

政府主导,是“大凉山”品牌建设的根本之力。

2008年,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凉山拉开了品牌打造提升的序幕,对首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商标的企业,由州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2010年,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对首次获得国家名牌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当年12月,以凉山州农学会为主体,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大凉山”商标,共涵盖133类商品和服务;是年,“品牌建设年”启动,“大凉山”品牌效益开始在凉山大农业建设中发力,由此开启了凉山农业从田野到市场的全产业链革命;2012年开始,我州对“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工作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规范统一的“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包装标准。20199月,州委制定印发了《凉山州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试行)》,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旨在通过考评激励,聚焦凉山州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实现每县(市)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力争全州创建国家及省级园区10个以上、州级园区50个以上。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更加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力推进“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极大促进全州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凉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提升到嬗变党政合力 助推品牌农业“出凉”

2010年起,“大凉山”品牌频频在各大著名会展上展露风采:从历届西博会到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从北京再到上海的四川名优特新商品(上海)对接会等等。在这些展会上,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凉山党委、政府的强大推动力,彰显出凉山州抓农业的观念在提升、措施更有力。

健全组织机构。州、县分别成立“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每年召开“大凉山”品牌建设工作会议,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推动工作,党委农办统筹具体工作。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林草、经信、商务、文旅、宣传、财政、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品牌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省财政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金融保险资金等支持“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建立“分级统筹、以奖代补”扶持机制,州级财政每年统筹州级现代农(林)园区奖补资金、州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县级财政按照15配套,重点支持品牌宣传、展示展销、认证补贴等关键环节。

强化责任落实。把品牌建设工作纳入重点督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建立每月调度、季度通报、半年督查的跟踪推进机制,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限时整改,并约谈相关部门和县(市)主要负责人和品牌创建主体。

从规划到质量 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当前,凉山州农业产业的工作路径是以“早、优、丰、稀、特、绿”六字经为要,以国、省、州、县四级园区培育创建为体,围绕大凉山“粮、畜、烟、果、薯、蔬、林、桑、药、花”十大产业,借力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建立推进机制,一样一样地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育主体、促融合。

做强特色基地。以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计划到2026年,建设优质粮油基地423万亩,出栏猪455万头、牛43万头、羊512万只;种植优质烟叶80万亩以上,建设优质水果基地167万亩、蔬菜基地138万亩、花椒基地327万亩、蚕桑基地50万亩、中药材基地14万亩。核桃基地1000万亩、油橄榄15.5万亩、华山松基地213万亩、优质花卉基地2.65万亩。

坚持标准化生产。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生产技术规范、质量管控、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标识等关键环节标准,推动建立“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集成体系,到2026年制(修)订地方标准20个以上。建设一批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和示范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精细化水平。

做优加工业。农林部门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初加工,开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议价能力。做大做强商品化加工产业,招引加工龙头企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有效衔接。

同时,凉山坚持质量品牌驱动,提升品牌引领效力。在实施种业工程方面,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挖掘本地传统品种优良基因,开展地方特色品种改良,淘汰品质差、效益低、老化退化品种。在强化全过程监管方面,健全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在加强质量认证方面,支持企业调整优化产品布局,改造提升加工技术,推动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建立健全认证奖补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从启动“大凉山”品牌建设至今,“大凉山”特色产业正按照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快速推进。

目前,“大凉山”特色农产品被选为四川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的首推品牌,在北京、上海、成都成功举办“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食品博览会、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展销产品供不应求,销售收入、签约协议创同类农展会新高。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宁波、佛山等黄金商业区均开有“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特色体验店,并成功进驻家乐福、沃尔玛、红旗连锁等70多家企业,“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已成为省内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

而品牌效益的体现,则在于品质,以及支撑品质的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模式。

凉山农业正在品牌化发展之路上朝着现代化大步迈进。(记者 周建英)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