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海鲜”为啥火了?
(一)
圆月映丰收,鲜虾在眼前。在鄂尔多斯,一筐筐南美白对虾“新鲜出炉”,送到中秋阖家团圆的餐桌上。
鄂尔多斯,有人说她是沙海,有人说她是煤海,但她的“海”只存在于四亿年前。
但今天,鄂尔多斯产出了优质海鲜,的确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鄂尔多斯地处内陆且多煤多沙,并没有海,也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本应生活在热带海洋里面的南美白对虾如何能在北方干燥气候下生存?
作为工业大市的鄂尔多斯,发展起现代农牧业同样“冲锋在前”,“花式养殖”正在缩短“本土舌尖”与海鲜美味的距离。
这个中秋,“鄂尔多斯”海鲜火之有“道”。
(二)
农为邦本。如何固本,则需因地制宜,科技创新。
鄂尔多斯处于黄河两岸,深受黄河冲淤所形成的盐碱地的困扰。如何唤醒这一庞大的“沉睡”土地资源,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鄂尔多斯始终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从现有资源找出路,探寻发展“最优解”,全力破除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让“藏粮于技”的战略支撑,成为盐碱地“变废为宝”的动力引擎。
巧用资源“造海”,模拟海洋环境,盐碱水在科技的助力下被调配为“人造海水”,盐碱地变身“鱼虾塘”。南美白对虾成功“上岸”,“海鲜陆养”创下盐碱地的自然奇迹。
如今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虾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仅需2个月的时间,就能从5毫米长成至15厘米的成虾。120亩,出虾6.4万斤,亩产约600斤,这只是一个小镇的“养虾数据”。
“一只虾”让盐碱地变“鱼米之乡”,让昔日“不毛地”,成为今朝“虾满仓”。
黄河“几字弯”上的鄂尔多斯,一直是勇于创新发展的“吃蟹者”,正在蹚出一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高质量发展好路子,把传统的发展弱势,转化为“人无我有”的后发优势。
(三)
端好“中国饭碗”,守护好北疆粮仓牧场,鄂尔多斯有着大担当。
立足优势谋定、牢记嘱托前行,聚焦“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紧紧握住“良种、良田、良企、良策、良才”五大关键,带着“闯新路、进前列”的劲头,奋力书写“三农三牧”新答卷。
以“一产重塑”为总方向,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沙化地改造利用;打造“粮食、羊绒、肉羊、肉牛、奶业”五个百亿级产业,在全区率先开展“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工作;打造“暖城多味”市级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举办五届鄂尔多斯市农产品展洽会……鄂尔多斯正努力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暖城实践”,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暖城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鄂尔多斯才得以一路闯进“海鲜市场”,南美白对虾、沙漠螃蟹已经成为农牧民餐桌上的“标配”。
农牧民从养牛羊到捞海鲜,这是鄂尔多斯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最生动的“写真”。
(四)
鄂尔多斯作为煤炭大市、工业强市,不仅有“羊煤土气风光好”,更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优美景象。
滚滚乌金、大漠孤烟从不是鄂尔多斯的“刻板印象”,无定河边的“稻蟹共生”,库布其大漠里的“鱼虾满仓”,黄河岸边的“五彩稻田”,镌刻出乡村振兴的幸福模样。
农牧业转型升级正在撬动起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大盘”,新业态不断引入,新风口不断打开。
沙漠腹地的贝贝南瓜喜获丰收,农牧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年终分红;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蝴蝶兰培育基地里,蝴蝶兰在沙漠间“翩翩起舞”;向日葵在盐碱地里茁壮成长,昔日“废地”开出了“希望之花”;“引黄入沙”形成的水生态,让“沙漠蟹”成为南方游客的“合影新宠”……鄂尔多斯正在将思路转化为出路,培育出更多的“独一份”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兴一项产业,惠一方百姓。
这个丰收季,一项项特色产业在暖城大地结出硕果,一箱箱名优产品“飞”向全国……因工业而闻名的暖城,“农产品”“土特产”的文章越做越大。
沙漠边缘膏蟹肥、盐碱地里对虾鲜、自然湖泊“野鱼”美……没有海的暖城,“鄂尔多斯”海鲜的出圈已是势不可挡。
你的“鄂尔多斯产”海鲜到货了吗?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