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竹笛”奏响 余杭中泰共富新乐章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千余年后的今日,唐代诗人吕岩笔下满目葱绿、笛声宛转的旖旎风光,在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重现。
坐拥28000余亩苦竹林,紫荆村漫山葱郁,可以称得上“家家户户山上有林”。因内壁、节长等天然结构优势,苦竹是竹笛制作的良材,这促成了全村竹笛产业的繁荣。经过40余年的发展,紫荆村竹笛产业已成为年产值超3亿元的主打产业。
在此基础上,紫荆村党委抓住“中国竹笛第一村”建设发展机遇,打造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变“靠山吃山”为“智慧共富”,带动全村村民共享苦竹制出的生活“甜”,踏出了一条新的共富路。
竹梦里党群服务中心
小竹笛奏响“共富曲”
“如果没有共富工坊,就没有现在的我。”鲍丽韵说。如今,每天目送着自家成捆的竹笛被搬上快递车,已经成为她最幸福的时刻。
事实上,这份幸福来的并不容易。13年前,一场意外让作为公交车司机的她,从此只能用轮椅代步。这一度让鲍丽韵全家万念俱灰,“我就是吃车子饭的,没了这双腿可怎么办呢,当时感觉已经走投无路了。”她回忆道。
好在,当地的竹笛行业让她看到了新希望。凭着家里分配到的竹林以及中泰的制笛传统技艺,鲍丽韵坐着轮椅,跟着当地的制笛熟练工一点点从竹笛刻字打孔学起,一步一个脚印,成功创办了自己的竹笛小厂。近年来,鲍家的工厂发展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厂里的竹笛远销海外。
鲍丽韵的故事,是共富工坊发挥扶持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的缩影。近年来,紫荆村党委抢抓“中国竹笛第一村”建设发展机遇,结合“余上富美”现代社区示范集群建设,大力推进“紫荆笛音”共富工坊建设,探索“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的工坊模式。
针对特殊群体,紫荆村党委线下积极推进共富工坊联动,以竹梦里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设立流动共富工坊,以工坊派单形式为村中高龄老人、带小孩居家妇女、残疾人等提供诸如缠线、铜套、刮皮的简单工作。
共富工坊负责人鲍明远说,目前,工坊已带动特殊群体就业800余人,借助这种模式,特殊群体真正实现就业无忧。
竹笛插上“数字翅膀”
余杭拥有丰富优质的直播电商资源,让竹笛触电互联网,打造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也成为紫荆村竹笛产业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紫荆村党委引入专业MCN机构和团队,指导当地农户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并组建“红韵共富直播间”定期直播展示竹笛知识和技艺,赋能农村电商直播“加码”升级。
销售问题不再困扰村民,通过电商直播,竹笛年销售量超450万支,其中直播销售额超300万元,紫荆竹笛产业呈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局面。
但是,推动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解决工坊发展路径问题?紫荆村将村委班子、协会代表、党员代表、组长代表、包联干部、村民代表、专职网格员组成“竹林七贤”,明确共富工坊发展方向。
面对电商发展下竹笛寄件贵的难题,共富工坊通过“竹林七贤”议事,由村党委牵头与快递企业协商,最终,村里竹笛产业运费由原先每单6元下降至每单2.9元。按目前日均电商销售3000单计算,快递费由1.8万元降至0.87万元,快递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切实把富裕送到了村民心坎上。
如今,依托共富工坊赋能竹笛加工、销售、周边等全产业链条发展,紫荆竹笛上下游产业链年总产值达3.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3万元,一条有紫荆特色的共富图景正徐徐展开。
让共富“细水长流”
想要实现富裕,光靠输血不行,还要学会“造血”。为了让乡村竹笛产业实现长续发展,“紫荆笛音”共富工坊与中央音乐学院等12家单位开展校地合作,引进“紫荆书院”“大师小院”工作室等,鼓励优秀毕业生返乡担任教学导师。
作为一名“笛二代”,从浙江音乐学院毕业之后,黄毓回乡跟着父亲一起从事竹笛相关工作,在村党委的扶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与村中凭借经验制笛的“土专家”不同,借助专业知识,黄毓的工作室以精准调节竹笛音准、制作精品竹笛为方向,打破传统的“走销量”模式,挖掘高端市场与竹笛发烧友的需求。
除了经营,黄毓还承担起了竹笛文化的宣传工作,以更开阔的思路打破老一代“只会做不会说”的尴尬局面。据黄毓介绍,后续,她和其他“笛二代”准备为竹笛打造“电子身份证”,将重点放在精、深加工上,并注入传统文化元素,让乡村竹笛“玩”出新花样。
目前,工坊已累计吸引20余名具有专业学习背景的“笛二代”投身竹笛行业,并组建了“天下吾笛”工作室,研习制笛技艺,进行笛箫教育、电商销售、文创开发、专利研发等工作,让紫荆竹笛品牌更具生命力。
此外,村党委牵头进一步设立了共富学堂,邀请音乐学院老师、制笛带头人、演奏大师等担任学堂讲师,向村民讲授红色理论、竹笛演奏、直播培训等课程,填补他们知识的空白,提升工坊经营户在竹笛制作、竹笛演奏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据学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学堂开设的“如何用抖音直播带货”“竹笛演奏技巧”等课程,已吸引竹笛加工户100余人参与,广受好评。学堂同时也开展了公益性技能培训12期,培训人数已超过360人。
潺潺流水,葱葱竹林,悠悠笛音。从一个默默无闻生产加工竹笛的小村庄,变成景美产业兴旺的“竹笛第一村”,这条路紫荆村走了30多年。中泰紫荆苦竹制出的竹笛,不仅带来了曼妙笛声,还奏响了一曲咏赞美好生活的共同富裕之歌,声声不息,直抵心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