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上“菜篮子”看宜昌“丰景”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最忆是长阳。
9月22日10时48分,2023年中国农业丰收节宜昌主会场活动,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文家坪村正式拉开帷幕。本次丰收节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集中展现全市“三农”发展成就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
山坳里的蔬菜大棚
本次丰收节是全市首个以“蔬菜”为主题的丰收节,也是首次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丰收节。长阳是全国高山蔬菜之乡,全县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全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全县3万多农户依托高山蔬菜产业链走上致富路。此次活动举办地文家坪村,更是远近闻名的高山蔬菜特色村,全村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29万亩、蔬菜年产值2.69亿元,户均收入达40万元。在榔坪镇文家坪村,土家姑娘载歌载舞、大棚里的西红柿红彤彤、淳朴的山民喜笑颜开……土家山寨处处洋溢着丰收喜悦。
宜昌市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为何选择在这样一个深山小村落举行?透过活动又能看到宜昌“三农”怎样的“丰景”?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
一个亿元村的转型之路
群山环抱,仿佛世外桃源。
在一片山坳里,“高山蔬菜避雨延秋”大棚紧密排列。棚里,田垄整齐。竹架间,一株株西红柿苗枝壮叶密,硕果累累。
这就是文家坪村的西红柿种植基地。“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栽培,革新西红柿种植技术。农户从过去的露天种植1.0版迈向了目前的设施农业3.0版。”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远道来的客人走进大棚感受现代化的种植技术。
拧动阀门,水肥一体化装置将“营养液”精准滴灌到幼苗根部;一个个黄色的粘蚊板和灭蚊灯“吸食”着害虫……
据测算,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有机肥投放60%;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几乎不打农药,成本可减少约40%;天晴下雨都能劳动,灌溉施肥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工50%;大棚保温,收获期从7月延长到11月,实现“一茬多收”。
文家坪海拔1200-1600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著名的高山蔬菜产地。过去种包菜、大白菜、萝卜等品种。由于价格低、销路不畅,大量蔬菜滞销。
2008年起,看到外地市场西红柿热销,文家坪村开始大面积推广西红柿种植。“如今,靠种西红柿,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文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吴建文介绍。
与露天种植不同,长在大棚里的西红柿品质更佳。“温度湿度均匀,提升果实光泽度,可防裂果,而且果实个头均匀;没有雨水冲刷,避免病虫携带,也减少农药使用,更绿色健康;增加挂枝时间,延长上市时间。”讲解员说。
在种植大户的带领下,文家坪引进多个西红柿新品种,并结合该村独特的高山小气候,因地制宜摸索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在背阴通风的地块,种植粉果品种西红柿;在中高海拔地区,种植大红品种西红柿。
目前,“长阳西红柿”品牌渐响,在全国100多个蔬菜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文家坪村西红柿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值约1.8亿元,全村户均年收入40万元。
西红柿硕果累累
一群追梦人的创富之举
一颗西红柿,不仅鼓了当地乡亲的腰包,也让采摘、分拣、包装、销售各个环节上的从业者受益。
雄峰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文家坪最大的西红柿集散地之一。走进合作社的包装车间,西红柿果品端正,色泽鲜红。工人们正在麻利的分拣装筐,即将发往上海、江浙沪等地。
“现在正是村里的西红柿销售旺季,车间日均发货最高可达10万斤。”雄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汉民告诉记者。
红红火火的西红柿产业,吸引不少新农人返乡创业。1980年出生的胡虎曾在上海一家知名企业从事销售工作。2015年,他辞职回村,开始了规模化种植西红柿。
胡虎成立长阳农旺蔬菜专业合作社,带领3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西红柿,鲜果年产量1500吨至2000吨,年销售收入600多万元。
“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育苗、种植、田管、分拣、销售迭代升级。”在丰收节当天表彰“百佳农民”环节,长阳阳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张智平作为代表发言时说。
近年来,张智平带领公司购置5000吨番茄质量分拣生产线,走高质量、精包装、大品牌路线和超市、电商、社区配送、团购等销售模式,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年销售量5000吨以上。
每年采摘季,来自云贵地区3000多人的“候鸟”队伍,来到文家坪村从事蔬菜采摘和包装,劳务费4000多万元,用工大户还为他们报销往返机票。
据了解,目前,该村累计收入超100万元的家庭占到30%,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95%的农户盖起小洋楼,40%的菜农在县城或宜昌城区购买了商品房。
一个特色产业的厚积薄发
9月23日晚,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开幕,全球瞩目。当日,四辆满载长阳高山蔬菜的运输车抵达杭州,为杭城市民的餐桌增添一道道来自高山的美味。
此前,长阳蔬菜曾先后“出山”直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武汉军运会……
好山好水产好物。作为全国高山蔬菜产业发源地,长阳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高山蔬菜产品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口感脆嫩、甜软爽口。
文家坪村,只是长阳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代表。长阳像这样的特色产业村和蔬菜亿元村共计有近20个。
在火烧坪青树包村,成片的包儿菜青翠欲滴。当地高山反季节精品蔬菜是其主导产业,火烧坪包儿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有蔬莱冷库38个,日冷藏冷冻能力3000吨,产品远销武汉、上海等50多个大中城市,2022年村域经济总收入达到2.31亿元。
韩国女孩小荣恩来到火烧坪品尝到火烧坪包儿菜做成的韩国泡菜后,连连称赞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走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长阳蔬菜从白菜、萝卜、球白菜的老三样,到如今辣椒、西红柿等35个品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年商品量160万吨。
如今,高山蔬菜成为长阳特色农产品“金品牌”,成为全国人民的云上绿色“菜篮子”。全县年种植产值30亿元、加工产值15亿元,蔬菜亩平收入8000元以上,蔬菜产区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9月22日,在农民丰收活动现场,由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与长阳共同打造的“长阳山蔬”区域公用品牌正式亮相,由此开启了长阳高山蔬菜品牌建设新篇章。
未来,通过品牌化、精细化、数字化运营思路,将“长阳山蔬”品牌快速渗透到长三角社区、仓储批零门店,不断扩大“长阳山蔬”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规模。(记者刘远新 通讯员覃丹)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