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地标保护合力 绘乡村振兴图景
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对于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落实深入发掘地理标志价值、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要求,核心在于着力提升地理标志品质内涵,延长地理标志产业链条,在集体协同管理和普惠利益分享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焕发地理标志生命力,标准化管理是基础。标准化是有效保障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培育产品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个别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标准未能反映出产品的特色品质指标,且缺乏对区别地理标志产品品质特性起到重要作用的种子种苗要求、种植技术规程、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笔者建议,要建立健全地理标志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质量控制体系,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特色质量和提升产品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以标准化管理保障地理标志产品实现品质一致性、质量稳定性,方能助力地理标志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具体来说,在健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方面,需实现地理标志生产全过程管理,当地政府、地理标志产品行业协会、企业等要各司其职,逐步建立覆盖从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到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从而形成以国家和地方标准为主体、行业和团体标准为补充的地理标志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强化地理标志产地质量管控,督促加快构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自律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执行力和质量监管能力,强化地理标志质量追溯系统中地理标志认证准入等条款植入,全过程追溯监管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交易流通,强化与质量、标准、认证等工作协调。
探索地理标志发展路径,“产品—品牌—产业”是关键。做好“土特产”文章,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笔者认为,挖掘地理标志潜能,关键在于推动产业融合,要用做产业的思维将地理标志做大做强,将其对经济的助推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例如,充分发挥各地区地理标志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旅游文化优势,强化地理标志产业与旅游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地理标志+文化创意”“地理标志+生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延长地理标志产业链,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走精深加工的道路,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发展,实现“小红标”撬动“大产业”。
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品牌打造和营销手段的创新。笔者建议,加强经营创新,注重科技赋能,进行文创开发,展现出地理标志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让地理标志产品更加年轻化、时尚化。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推进集体管理是保障。首先,在进一步加大地理标志源头保护方面,地方需积极挖掘地理标志资源,对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社会知名度、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及时登记台账,制定培育保护计划。
其次,要推动协会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形成品牌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种植规范,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特色品质稳定,包装统一,规范名称、符号、标识,科学规划运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与此同时,增强地理标志运用意识,激活商标品牌指导站的品牌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的一站式功能,也尤为重要。例如,积极探索地理标志保险产品,推动协会等管理者和金融机构合作推行地理标志“整体授信+违约收回使用权”的创新融资模式,使金融服务惠及更多主体。
此外,笔者还建议通过区块链、数字化等技术,引导企业、协会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监测侵权情况,主动出击积极维权;不断提升地理标志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擦亮地理标志“金名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