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脐橙的富民故事
为展现秭归各地各部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和探索经验,呈现百姓身边可知可感的新变化、实实在在的新收获,今天,推出“高质量发展看秭归”系列报道第六期。
从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到乡村振兴路上的“金凤凰”,从“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上山碰鼻子,下山杵腿子”的困境到岭岭柑橘,两岸花香的静好,从名不见经传到频频亮相央视,是什么让这个鄂西深处的峡江山城实现了如此华丽的“蝶变”?
山野间的“一颗颗脐橙”似乎给出了答案。
一棵树的历史记忆
“这是秭归脐橙发展的历史记忆树,树干上割的三刀,代表通过三次嫁接,秭归脐橙历经的‘广柑—罗脐—纽荷尔—伦晚’的三次品改。”秭归县农业农村局梅云友介绍。
也正是这三刀,让秭归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买‘小三件’再到‘大三件’的质的飞跃。
秭归是中国脐橙之乡,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让脐橙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历年来,发展脐橙产业成为秭归的“一把手蓝图接续工程”。
发展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曾经由于品种单一、扎堆上市,销售艰难。”秭归县柑橘协会秘书长向长海回忆,2004年前后,秭归脐橙低价滞销,一些果农荒弃橙园外出务工。
秭归脐橙,必须找到自己的出路。
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成立邓秀新院士团队秭归工作站,应对市场与环境的不确定性。
构建脐橙“芯片库”,储备柑橘品种资源126个,建成三峡库区最大的柑橘良种资源库。
成立三峡柑橘产业研究院,推动新品种、新技术从“试验田”走向果农橙园。
引育伦晚、棕橙等新品种30多个,调优种植结构,探索立体布局、带状分布的秭归脐橙种植区域布局,推动错峰销售,助力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四季鲜橙”地区。
一个产业的集聚裂变
在文化上有说头,在景观上有看头,在休闲上有玩头,在经济上有赚头。
秭归贯通“产供加销”,拉长产业链条,坚持横向龙头带动、纵向精深加工,形成以屈姑食品、多美橙等为主的脐橙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屈姑国际农业集团研发生产的七大类衍生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秭归夏橙,酸甜多汁,原产地发货,喜欢的亲抓紧下单。”秭归县华维电商物流园内10多位主播同时开播。
从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壮大到规范引导全民网络直播、朋友圈带货,秭归目前电商从业人员达6万人,网店8100多家,电商企业2600家,年销售额逾35亿元。
水田坝乡龙口村,橙色的田间步游道,复古红的小火车,银色的运输单轨……在绿色的橙园里十分耀眼,这是由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的吒溪河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
“该项目坚持‘橙、文、旅、体’大融合的发展战略,旨在打造成集脐橙种植、采摘体验、文化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脐橙文化田园综合体,”梅云友介绍。
“我们看到了项目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去年新投资200多万建起了民宿。现在不仅能回家管理橙园,更能在家门口挣钱。”龙口村村民王英,是示范区建设以来,30 余名返乡创业青年之一。
示范区内新发展农家乐、民宿11家,脐橙精选加工企业5 家,电商物流300余家,电商年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以“四季鲜橙”为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一群人的共富梦想
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怎么办?
秭归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支持孵化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小农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柑橘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统一水肥管理,统一收储,服务超过40个村12000多亩脐橙。”县乡村振兴局张龙说。
秭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2家,家庭农场达到933家。
面对脐橙产业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带来的农用物资、修剪采摘、分选仓储等新型服务需求,一批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
“我家脐橙树少,加入采果队,今年可以多挣个11万”,泄滩乡万家村周宗盔夫妇高兴地说。
目前该乡成立了30余支专业采果队1000余人,到了畅销季,果农需排队预定采果服务。
创新构建“市场主体+集体经济+产业链”的衔接资金投入新模式,投入衔接资金855万元,新建郭家坝电商产业园,建成后资产确权到村,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1万元,帮助周边1200余户销售脐橙6000吨。
“我每天到厂里来分级包装,不用出远门儿一个月就可挣六七千块”,村民张荣说道。
目前,秭归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带动26万人稳定增收,社会产能突破100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
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未来,一颗脐橙的富民故事将更动听更有韵味。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