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一块烧饼“烤”出好日子

来源:中工网 更新时间:2023-09-13

今年55岁的赵一均,是一名缙云烧饼师傅,也是浙江省600多万个体工商户中的一员。做缙云烧饼的36年里,赵一均见证并参与了缙云烧饼从“小买卖”到“大产业”的发展变迁,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实现了一个山里人的梦想。

回想36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岁的赵一均像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带着“当城里人”“过好日子”的质朴愿望,来到缙云县城学做烧饼。1992年,赵一均和爱人在县城东门街头支起了小烧饼摊,靠着山里人吃苦耐劳的顽强、越来越娴熟的手艺,烧饼摊生意越做越好。

2000年之后,许多缙云人开始外出闯荡、南下淘金,赵一均曾经熟识的一些老乡朋友,都在外面挣了钱、发了财,赵一均和老婆也开始犹豫,要不要另起炉灶。

“我还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俩半夜收摊回家的路上,老婆问我,‘咱们就烤一辈子烧饼?’我们四目相对,却说不出来一句话。”

转机发生在2013年底。当时,缙云烧饼已经在省内有了一定的名气,烧饼师傅也越来越多,缙云县委县政府看到了小烧饼中蕴藏的大民生、大产业、大机遇,下决心要打响缙云烧饼品牌,以缙云县委县政府为主导的“烧饼办”应运而生,像赵一均这些分散在各地的烧饼师傅,开始有了“主心骨”,成为了一支“正规军”。

2014年,缙云县“烧饼办”联合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品牌化、标准化的管理规范、操作指南,鼓励大家从街边走进店面。为解决创业者缺乏启动资金的难处,“烧饼办”还找到相关金融机构,为创业者量身定制“烧饼贷”这种有地方特色的贷款产品,对烧饼产业全链条进行批量授信,赵一均也有幸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从“摊主”变成了“店主”,开起了缙云烧饼第一家标准店缙云烧饼一均店。有了标准化的店铺,开店第一年营收就达到200多万元。

“比赚到钱更让我开心的是,缙云县‘烧饼办’还聘请我当‘烧饼教头’,传授烧饼技艺,让更多的人通过做烧饼过上好日子。我边教边总结,还把琢磨出来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面教材,现在已经成了烧饼班里的‘指定教材’。”赵一均有些得意地说。

随着学徒一批一批就业,烧饼的香味开始从缙云飘向全国各地,有些学员还将烧饼店开到了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让大家眼里最土的烧饼一下子成了最洋的产业。

2018年,“缙云烧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缙云烧饼店如雨后春笋一家接着一家涌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出700多家缙云烧饼示范店、1万多家烧饼网点。去年,光烧饼这一个富民产业就赚了30多亿元。

2014年以来,赵一均和爱人积极参加各类非遗传承推广活动,为缙云烧饼“免费代言”。20175月,赵一均夫妇俩还受邀到意大利摩德纳访问展演,用“中国披萨”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缙云烧饼走进欧洲。

在全国上下火热的脱贫攻坚战中,赵一均积极参与了浙江省缙云县援助四川省南江县东西部合作活动,主持缙云烧饼培训项目实操工作,不仅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还带动贫困户实现从就业向创业的跨越,让“缙南”两地群众共享“缙云烧饼”专项红利,为缙云县及南江县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相信,在通往共同富裕的路上,只要奋斗实干,小烧饼,肯定能!”赵一均充满信心地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