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已然长成“大产业”,“小土豆”还要更强

来源:中国食品报 更新时间:2023-09-13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全产业链开发,推动“小土豆”长成“大产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要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完善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

“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唐珂近日在2023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产量将近9000万吨,均占世界的1/4左右,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单产水平逐年提升,近10年鲜薯亩产提高了200多公斤,达到了1290公斤左右。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西北、西南主产区域规模进一步提高,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的近70%

农业农村部建立了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开展马铃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马铃薯生产过程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统筹推进马铃薯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目前已经开发了6个系列300多种马铃薯主食产品,有100多个系列的加工产品;积极引导各地发展马铃薯加工体验、薯地观光等新业态,拓展线上线下消费模式,全产业链提升马铃薯效益。

“我国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幅提升马铃薯良种化、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培育了一批马铃薯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特性突出的马铃薯品牌。”唐珂介绍,我国累计认定了16个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设2个马铃薯产业集群,登记优质抗病丰产品种378个。

唐珂表示,我国70%以上的马铃薯种植在脱贫地区,3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6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都是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这些地区农民收入的1/3都来自马铃薯。通过大力发展订单产业、保底价收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引导企业同种植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带动农民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土蛋蛋”真正变成了“金疙瘩”。

“从国际贸易来看,近年来我国马铃薯进出口稳步增长,保持顺差,出口产品以鲜薯和冷冻薯条为主,进口产品主要是马铃薯淀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徐建飞说,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挑战。下一步,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优质丰产多抗品种,推广应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要抓住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口味需求的绿色健康营养食品,要发展精深加工,带动产业升级,提升种植收益。

培育打造中国马铃薯品牌

农业品牌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培育打造中国马铃薯品牌,是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是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助农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唐珂表示,农业农村部将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带动马铃薯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生产上水平、营销有创新、效益能提升。

一是打牢品牌基础。唐珂认为,关键是做强品质,品牌最终要靠品质来赢得市场。要扎实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加快关键技术和设施装备攻关推广,选育一批加工专用型、食用专用型及生态旅游型专用品种,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产品的规模,不断提升马铃薯品质。

二是壮大品牌主体。加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核心授权企业,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品牌共创共护共享。加强品牌电商带头人培育,提升品牌意识,增强品牌建设、管理和运营能力。

三是做强市场渠道。没有强渠道就没有强品牌。唐珂认为,要加快组建销区采购商队伍、培养产区经纪人队伍,精准拓展线上线下渠道。加强与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大型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等开展深度合作,做好采购商跟踪问效服务,推动产销精准化、长效化。

四是加强品牌营销。深入挖掘马铃薯产业地域特色和历史人文特性,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文化内涵。要紧跟消费趋势,开发马铃薯新产品、新卖点,积极发展加工体验、薯地观光、直供直销、会员定制等新业态,推动品牌发展与农文旅深度融合。创新营销推介,用好定西马铃薯大会等展会节庆以及网络购物节、平台大促活动等营销形式,实现消费者触达和销量双提升。

唐珂表示,农业农村部将按照“营养指导消费、市场引导生产”的理念,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增产增效”的思路,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