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大有可为
宁夏枸杞、黑龙江五常大米、辽宁丹东草莓、云南鲜花饼……说起“土特产”,几乎每个人都能如“报菜名”般流畅地举出些例子。
何谓“土特产”?它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
俗语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土特产”源于一方水土,从南海之滨到白山黑水,从江南水乡到青藏高原,中国广袤大地上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山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孕育出无数“独甲一方”的特色产品。
仙居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全域森林覆盖率高达79.6%,土壤质量优良,母亲河永安溪全域地表水水质达国家I类标准。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得益于刚柔并济的好山好水,仙居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培养出了营养丰富、品类多样的“土特产”,如杨梅、三黄鸡、茶叶等。这些特产历史悠久,原汁原味,在农产品市场独领风骚。
近日,《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报告》发布,大家熟知的“土特产”——仙居杨梅和仙居鸡均进入全国前100名单。
榜单中,仙居杨梅位列2022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第11位,品牌声誉87.08。仙居鸡位列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榜第30位,品牌声誉83.97。
此外,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认定,“仙居杨梅”“仙居鸡”“仙居蜜梨”“仙居花猪”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种种荣誉都是对我县“土特产”优良品质的认可。如今,这些带着浓浓本地特色的“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走向各地的大型商超,甚至进入海外市场,融入人们生活,摆上大众餐桌,让消费者“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章部署,重点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方面下功夫。
可见,要实现乡村振兴,“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是乡村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在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发展优势产业,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让“小特产”成为“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也带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收益。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环境优势,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了仙居杨梅、仙居稻米、仙居茶叶、仙居鸡等农业主导产业,把特色产业的“小买卖”做成“大生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名扬四海的“仙居杨梅”为例,2023年,全县杨梅种植面积14.5万亩,占全省的10%,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是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投产面积13.8万亩,产量12万吨,鲜果产值1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亿元,是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带动梅农户均增收3.52万元。共有梅农近10万人,组建有400多家杨梅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杨梅设施化栽培示范建设,面积达到900余亩。拥有两条投资总额近亿元、国内首创的万吨级杨梅深加工生产线。有杨梅深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转化能力4万多吨,开发了杨梅干红、杨梅原汁、杨梅醋饮、杨梅曲奇等30多个系列产品。有大型产地批发市场24个,冷藏包装设备400多套。以杨梅产业为切入口,研发了“亲农在线”应用,目前已有7.7万人注册使用。
此外,为了带动更多“土特产”出圈,我县还大力实施“双品牌”发展战略,以“仙居杨梅”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打响主导产品,以“神仙大农”多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众多土特产,通过品牌加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全县各村(社)设立“共富生活委员”,联系品牌和农户,负责产品的组织、质量的把控、信息的对接,帮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助力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村级“共富生活委员”311名,建成共富农产品示范培育村10个。
“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实践证明,做好了“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擦亮了“土特产”这块金招牌,可以让农村群众就业有去处、增收有依托、致富有门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