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强化品牌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8-14

近来,几个“村字头”的活动火遍全国,从“村晚”到“村BA”再到“村超”,贵州塑造了一批乡村品牌,上演了一系列华丽的“逆袭”。这些“村字头”的品牌燃爆全网的同时,当地经济也同样火爆出圈。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要,还拉动了周边产业、餐饮、住宿、文旅、农特等行业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贵州这一系列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乡村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百试不爽的经验,我们要大胆探索,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塑造特色乡村品牌,把乡村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要敢于创新思维,拓展视野,扎根基层,问计于民,发现一批粘着泥土、带着露珠的鲜活典型,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谋划新点子、金点子,拿出独特方案,因势利导,塑造特色,帮助这些“接地气”的品牌接上“天线”;要聚焦自然资源、特色产业、民风民俗、人文历史、非遗、特产、老字号等方面,深挖潜力,创新做优,打造品质高、口碑好的乡村“金字招牌”,走好品牌助农之路,做好乡村振兴文章。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必须实干苦干、久久为功。我们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乡村品牌,形成强劲的市场号召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农民增收。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摒弃一切守旧死板理念和瞻前顾后思想,敢想敢闯,敢干敢拼,敢“触电上网”,敢“走出国门”;要开展乡村特色产业调查分析,引导乡村产业做精做细,培育形成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打造一批“乡字号”“村字号”“土字号”特色产业品牌;要转变发展理念,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塑造更多乡村品牌,大力推动融合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在培育乡村品牌的同时,更要加强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完善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降低侵权对品牌的侵蚀效应,保护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效应强的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市场品牌、区域品牌、活动品牌,让更多精品乡村品牌竞相涌现,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新面貌。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人民群众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群众为师,把以人为本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乡村品牌建设也不例外。要把有限的政策、资金、资源、技术、创新等要素用到培育精品上,让更多的精品乡村品牌深入人心、赢得市场、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民生福祉,持续提升乡村振兴“温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不能搞急功近利、违背人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不能跟风盲从、竞争攀比,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涂脂抹粉”品牌,劳民伤财,影响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品牌建设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有关部门要加强科学引导,做好全程监督,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合力打造一批质量优、效果好、引领带动作用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领跑者”,奋力跑出融合发展“加速度”,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以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大有可为!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做下去,不断探索品牌助农新路径,让品牌建设更多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奋力谱写“村美、人和、共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魏春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