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手工制茶技艺守护“小叶子”灵魂
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党中央多次为浙江振兴茶产业谋篇布局,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小叶子”由“绿”转“金”。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西湖龙井制茶技艺位列其中。多年来,西湖龙井的茶人们一直恪守本心,一辈辈手工炒茶工匠传承技艺,守护着“小叶子”的灵魂。
以手工炒茶打响知名度
盛夏时节,杭州市西湖区到处郁郁葱葱,龙井村里的山间、平地、池水边,从九溪十八涧的溪坑两旁、杨梅岭的红花坞口,到梅家坞、云栖、梵村、九溪、虎跑、上天竺、洪春桥一带,如今都已是集中成片的茶园。
手工炒茶代表人周志根的茶场就坐落在一片诗情画意的茶园之中,茶场已经传承了三代,现在当家人是周志根的儿子周生龙,准确地说,是周生龙的夫人周晓瑛。从周生龙爷爷一辈闯荡来到杭州做茶叶生意开始,到2011年创办杭州周志根茶场有限公司,周家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也见证了这一片“小叶子”的茁壮成长之路。
贫困中成长起来的周志根受父亲影响,在上海接受高等教育后,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有思想有文化的先进农民,筹款创办了杭州钱江精制茶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周志根就凭借精湛的炒茶手艺,在茶界打响了知名度,但在茶叶生产管理和经营上并没有起色。周生龙年轻时又不爱喝茶,从事的工作基本与茶叶无关,茶场的事也不太过问,直至周晓瑛参与后,周家茶业才算是重整旗鼓得以传承发扬。
为传承技艺重整茶事
2020年3月,总书记来杭州考察,在观摩西湖龙井茶炒制时,鼓励大家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
得知消息的周晓瑛内心异常激动,“我们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的炒茶技艺被重视,能不激动吗?其实,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茶叶都是半机械半手工炒制或全机械炒制,纯手工炒制已经不多见了。而我们一直坚持采用纯手工炒制,一方面是希望像父亲一样用传统的方式炒制,保证西湖龙井茶的醇正品质,不辜负这杯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承西湖龙井茶的纯手工炒制工艺,不希望其湮没在机器盛行的时代。那一天,我更加认定坚守老手艺做茶这条路走对了。”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被世界认可。自此,周晓瑛夫妇更加坚定决心全力打造纯手工周志根品牌茶叶。
目前周志根茶场有十几个熟练的炒茶师傅,周晓瑛说现在人手是能满足销售供应的,但她同时表示,纯手工炒制技艺的传承确实存在一些难处。因为熟练掌握炒茶技艺需要多年时间,西湖龙井茶一年只有一采,这使得炒茶师傅们的实战练习时间很短。此外,如今愿意静下心来传承手艺,将炒茶当作一门工艺作品用心对待的年轻人并不多。因此,周晓瑛一直希望懂茶、敬茶、有匠人之心的人,可以一起来学习西湖龙井茶的纯手工炒制技艺。现如今,周志根茶场已成长为杭州著名茶企,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今年公布的数据可见,10多年间,杭州市已培育了数百名西湖龙井茶高级炒制技师,而他们所培养的徒弟则有上千。根据规定,每位高级技师每年需带3—5名徒弟,这些徒弟经过考试,可一路从初级、中级升至高级。而每培养出一名高级技师,师傅还可得到政府专门奖励。尽管目前许多高端明前茶采取“机器杀青、手工辉锅”的半手工炒制,但经过几年来的持续传承,手工炒制西湖龙井茶总算是后继有人。(水莹臻 张恒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