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8-09

“今年的翠冠梨个儿大、味甜如蜜,完全不愁销。”近日,在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月亮坡村的蜜梨基地,只见整齐的梨树硕果累累,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蜜梨,一派产业兴旺、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图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前提。近年来,华蓥市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促进产业规模化

月亮坡村位于华蓥市北部,从华蓥城区出发,驾车约20分钟便可到达。该村面积8.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35户、4170人。早年间,该村还是一片贫瘠荒地,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不高。“山多地少,到处都是野草,说起来就让人叹气。”谈起昔日的月亮坡村,村民邹可芳这样说道。


6-230P9120953Z4.jpg 

果农们采摘?梨

20多年来,月亮坡村通过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建立“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返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建成蜜梨标准化基地2万亩,培育了12个优质品种的广安蜜梨品牌体系,年产梨达4万余吨,以邹可芳在内的一部分村民一跃“变身”成为家庭农场主,在基地承包了130亩梨园,发展经营蜜梨产业。

“在蜜梨采摘期这两个月时间,我们家梨园每天可以销售8000斤左右的蜜梨,全部送到成都、南充的超市和批发市场。”面对如今生产生活的极大改善,邹可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破解农户生产规模小、种植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华蓥市引导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补齐分散经营的短板。同时,采取财政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华蓥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助力产业优质化

当下正值伏天,葡萄销售紧俏,华蓥市阳和镇蔡家湾村也热闹了起来。“夏黑葡萄非常好吃,每到成熟季节,我都要带着一家子到葡萄园来采摘购买。”正在挑选葡萄的陈女士说。

近年来,华蓥市阳和镇积极引导业主建基地、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搞加工、兴旅游。同时,指导辖区内农业企业与四川省农科院等研究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助推了一大批农业企业长效发展

“现在我们种葡萄,有了‘金实满园’品牌的加持,1亩平均收益在4万元左右。”华蓥市金阳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红波如是说。

品牌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过去,在华蓥乡村并不缺少优质农产品,但往往“有品质无品牌”或“有品牌不够响亮”,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华蓥市因地制宜,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围绕“2+4”产业体系,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成了广安蜜梨、甘溪农家、情山妹儿、金实满园等多个农产品品牌。其中,广安蜜梨被评为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华蓥山葡萄成为全国地理商标。

为发挥品牌的裂变作用,华蓥市还积极引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关注市场,瞄准品质转变,从供应简单原料产品向供应高附加值品牌化产品转变,为农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现代化

华蓥市永兴镇河心村种植了400余亩沃柑,每年一到丰产期,为拓宽沃柑销售渠道,业主张高平就会前往就近的电商平台进行沃柑线上销售。“60%左右的沃柑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往成都、重庆等地,价格我也很满意。”张高平说。

农业“接二连三”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华蓥市的做法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副产品销售商家,加快打造农业特色产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电商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同时,该市主动搭建平台开拓市场,培育展会品牌助力产品上行和专柜拓展销售,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提高华蓥农特产品知名度,让更多省内外群众能够品尝到华蓥“滋味”。

近年来,华蓥市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牵引,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叫响了区域农特产品品牌,延伸了农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业主和群众收入,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目前,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000元,增幅近12%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