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打好特色优势牌 走好产业振兴路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3-08-07

1691398854823869.png

镇巴县兴隆镇茶山风光(资料照片)。

仲夏时节,天汉大地万物荣华,生机勃发。

汉中,地处南北交汇地带,特殊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资源禀赋,让这片古老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出千姿百态的文化遗产和风味各异的农特产品,它们一头连着群众就业增收,一头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多次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729日来汉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春风、似朝露,为汉中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力量。日前,记者前往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见到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传统农业、特色产业正在焕发着时代活力和光彩。

念好“土”字诀

指尖技艺升级指尖产业

丝丝环扣,上下翻飞,柔韧的藤条在老师傅的手里,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坐椅、屏风、书架、盘、筐等精美用品。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汉中藤编。

藤编,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三国志》中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就是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

在古今相融的创新传承下,如今,藤编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汉中是闻名遐迩的“藤编之乡”,盛产藤条。汉中藤编制作工艺繁杂,先以质地坚韧、色泽光润的青藤为材料,经过浸泡、剥皮、切割成藤条,再运用多种编织技法进行编制,最后打磨上漆,形成一个个工艺精美、造型别致、轻巧耐用的藤编织品。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走进位于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厂房里的工人们正忙于编制各类精致藤编产品。“我们目前有2800余名工人,当地农户可以进厂务工,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藤编产品,照顾家人的同时也可以赚钱补贴家用。”该公司负责人陈良顺说,听到总书记对汉中藤编的肯定,更加坚定了他要将这一非遗项目发展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他将继续以“汉中藤编”为依托,深入挖掘和整合汉中“五编”非遗文化资源,不断创新研发,加大电商投入,让汉中藤编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市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技艺”这块金字招牌,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做强做大藤编产业,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藤编这个“指尖上的非遗”,作为“针尖上的非遗”的羌绣也是汉中一张响亮的名片。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把对生活的愿望都绣在绣片上,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色彩绚丽、精美绝伦的宁强羌族绣艺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针法独到的民间工艺品体系,是宁强民间文化中的重要非遗文化。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王小琴,为了让羌绣发展得更好,她不断学习、创新,力争把每件产品都做成精致的工艺品。2015年,王小琴成立了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以“文旅产业+职业技能培训+非遗传承保护”为经营模式,走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并进的新路子。

近年来,在宁强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该公司先后建立10个羌绣传习基地,成立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开办3个社区工厂,研发300余种羌绣产品,培训绣娘6000余人,带动留守妇女灵活就业1300余人,有200余人在公司稳定就业,既增加了绣娘的收入,也传承推广了羌文化,让羌绣逐渐走俏海内外。

“我们正在打造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建成后将推动羌绣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教育等进行传承与传播,不断发展壮大羌绣文化产业。”王小琴说。

藤编、羌绣、城固架花、镇巴宣纸传统造纸工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拥有诸多璀璨的非遗文化。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119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60个)、县级505个,建有非遗展示馆13个,非遗传习所78个,省级非遗工坊10个,国家级、省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5个,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下,非遗文化不仅“活”了下来,还在当今不断延续和发展,为现代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与智慧。

打好“特”字牌

舌尖味道叫响汉中品牌

一屉屉热气腾腾摞得高高的蒸笼,色泽明艳唇齿飘香的油辣子、晶莹剔透的豆芽再配以秘制的调料,汉中人的一天,大多由一碗面皮唤醒。

如今,面皮不仅是汉中最具代表的特色地方美食,还是百姓致富增收之产业。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城固县江湾产业园区内的汉中市植圆食品有限公司,透过生产车间的透明玻璃看到,加工车间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一箱箱包装精美、开袋速食的汉中传统特色美食“面皮”即将销往全国甚至海外,让远在异乡的游子随时随地都能品尝到“家乡味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中人,郑植圆家经营面皮生意已有30多年。从儿时看家里大人蒸面皮、卖面皮到自己开店,再到如今坐拥日产10万袋真空面皮的自动化生产线,他见证了汉中面皮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

在政府支持和重视下,汉中面皮从业者秉承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加强管理、提升技术、大力推介,使得面皮产业大跨步飞跃,带动农业、旅游业发展。

“去年我们公司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做好自己的产品,打造汉中面皮的‘中央厨房’,让汉中面皮走得更远。”面对未来,郑植圆信心满满。  

面皮如果是情怀,茶叶则是汉中人每天生活中的调剂品。茶叶与汉中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已有3000余年历史。

每年春天,随意走进汉中大大小小的茶园,一颗颗翠绿饱满的茶芽从茶树中探出头来,层层叠叠的茶垄顺着山势延伸,与繁花绿树交错,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多年来,我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目标,把茶产业打造成全省单项冠军产业和生态、健康、富民产业。“目前,茶叶产区已经覆盖西乡、南郑、勉县等8个县区、91个镇、746个村。截至2022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32.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4万吨,综合产值370亿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有60多万人通过茶产业脱贫增收,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市茶业发展中心主任鲁玉俊向记者介绍。

纵观全市,汉中舌尖上的大产业比比皆是,略阳乌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功创建“略阳乌鸡”国家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黑河镇“略阳乌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22年,全县养殖“略阳乌鸡”295.3万只,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1亿元以上,略阳乌鸡已然成为了推动略阳农业产业发展和促农增收的“金凤凰”。

同样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洋县黑米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2年,洋县黑米水稻种植面积已有5万余亩,建成300亩以上黑米水稻种植示范基地30多个,精深加工生产线达十多条,黑米生产加工企业达20多家,开发出黑米酒、黑米醋、黑米茶等十多种黑米深加工产品,万余农户搭上黑米产业致富快车。

……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坚持树一个品牌,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味见汉中”“汉中仙毫”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汉中大米”“城固柑桔”“略阳乌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运营管理,规范品牌创建标准,推进品牌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品牌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同时,鼓励经营主体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拓宽产品营销渠道。截至6月底,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231家,农产品加工线达到448条,新开设农产品品牌专营店135家,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0.15亿元。

唱好“产”字歌

道地药材开出“致富良方”

夏日清晨,在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村社区工厂务工的童大德正忙碌着。库房内,打包好准备外运的一包包中药材摆满了整个房间。

“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九阵坝村是大黄等多种中药材的道地产区。”该村党支部书记颜美祥介绍,村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指导合作社种植大黄、金银花、党参等中药材30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合作共建等方式,将120余户村民嵌入中药材产业链。

采访中,童大德笑着说,村里和他一样的脱贫户,以前大多“靠天吃饭”。现在在工厂务工,一个月工资就有3000元,他感到很满意。据悉,2021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1.74万元,中药材产业富民效益凸显。

高新技术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放在九阵坝,选择在此深耕中药产业。如今,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良种繁育、种植、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九阵坝村在健全、延长中药材产业链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让小药材发展成了大产业。

汉中是全国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之一,也是汉江流域历史上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全市共有药用植物资源1600余种,名列陕西省第一,位居全国地市第二。有道地药材180多种,以元胡、天麻等“汉八味”为代表的道地药材以其品种纯、品质优、产量大等优势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元胡、附子、猪苓、天麻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75%66%50%46%2022年,全市中药材总面积129.66万亩,产量23.2万吨。

近年来,我市立足“秦巴药库”资源禀赋,突出道地品种,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促增收,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111家,新建中药材基地32个,成立专业合作社874家,社员2万多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共有医药制造规上企业41户,占全市规上企业的5.6%,中医药产业呈高质量发展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保平表示,将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粮油和“3+4+N”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五个农业”,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梳理农耕文明、农事文化,大力发展“茶旅融合型”“农耕体验型”“文化聚集型”“休闲康养型”等农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传统与现代、变化与发展、传承与创新……走过历史与时代交织的长廊,今天,沐浴着新时代的习习春风,从五千年农耕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汉中踏上了中国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崭新征途。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