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我区根据区情实际,探索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壮大产业基础,做优品牌特色,凝聚发展合力,让乡村焕发出新生机,乡村振兴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秀美新画卷。
建设产业基地,做强产业基础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笔者来到梅街镇梅街村,只见村后漫山遍野的翠竹随风摇曳。“梅街镇境内拥有毛竹资源14000余亩,主要分布在长垅、和平、太平、峡川和梅街等五个村。”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产业不发达等原因,这一万多亩竹林大多处于“放养”状态,村民们一般就在冬春季上山挖挖竹笋,或者砍些竹子制作物件家用,很少有大规模集中采伐,绝大多数毛竹难逃“烂掉”的命运。
随着贵池本地竹制品龙头企业鸿叶集团的日益壮大,梅街镇的这一万多亩毛竹迎来了“资源”变“收益”的转机。近几年,随着产品在国际市场多点开花,鸿叶集团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建设乡村毛竹粗加工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小型加工厂”的方式,推动竹木产业在我区延链发展。2022年,我区投入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000万元,在梅街和梅村两镇分别建成一座年加工竹制品3500吨的毛竹深加工基地。附近山上的毛竹在这里加工后,便可以送往位于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安徽鸿叶集团总公司,经过精致“打磨”后,最终销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家门口有了加工基地,附近几个村子的数百户村民便有了增收渠道。目前,在保持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情况下,每亩竹林每年的效益约为500元。同时,我们还在当地招募了40名机器操作工,人均工资每年4至5万元。”基地负责人胡德胜告诉笔者,轰鸣运转的机器,不仅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按照协议,长垅、和平、太平、峡川和梅街五个村集体每年还能从基地各获得5万元的“分红”,用于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并且“分红”的收益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
毛竹深加工基地的建设盘活了万余亩竹木资源、带动了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稳定了企业的原料供给,是我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引导企业、村集体和群众抱团发展的成功案例。近年来,我区按照“特色化定位、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思路,围绕“一山”“两圩”“三轴”,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陆续建成了稻渔综合种养、茶叶、中药材、有机蔬菜、西山焦枣及秋浦花鳜等六大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约40万亩,发展主导特色产业专业村(镇)76个,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培育龙头企业,做优品牌特色
产业要振兴,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是必由之路。但对于贵池而言,农业产业杂而不强的问题由来已久,突出体现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特色产品火而不出圈。如何做强现代农业,进而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产业振兴?
经过多年摸索,贵池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
里山街道境内多山地丘陵。近年来,该街道围绕黄精等特色资源优势,引进并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种植、加工、销售打造出了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黄精产业链。
“我们企业于2018年落户里山街道,主要生产黄精果脯、黄精芝麻丸、黄精酒、黄精茶等一系列产品,目前公司生产线上共有9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产品。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公司年产值从最初的3000多万元增长到如今突破2.2亿元。”作为贵池本地最大的黄精制品加工销售企业,池州市适四时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大伟深有体会。目前,该公司共有员工105人,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周边农户1000人就业,人均增收近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区黄精种植总面积已经达到了2.08万亩,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面积3800亩,并有约26家深、初加工企业围绕黄精产业链延链发展,带动相关就业人口2000至3000人,我区黄精产业的产值和规模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
“目前,我们公司计划在涓桥镇四联村感钟山兴建万亩黄精种植基地,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了3000亩林下黄精种植基地和300余亩黄精育苗区,年产鲜黄精达1000余吨,供苗约200万株。”宋大伟表示,接下来,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延长和拉伸黄精产业链,促进黄精文化产品交易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产业在贵池落地生根,让黄精产业带动更多乡亲们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区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奖补办法,围绕本地优质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2家、市级70家,发展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省级15家,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4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蓬勃发展。
抓实农旅融合,凝聚发展合力
一直以来,梅村镇霄坑村以出产优质绿茶而远近闻名。经过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目前该村茶园面积已达6000余亩,年产量14余万斤,产值超600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近3万元。在日前公布的“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中,霄坑绿茶公用品牌评估价值8.76亿元,位列全国第98位,成绩斐然。
但在霄坑村小心翼翼地维护茶叶品质和品牌价值的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制约着霄坑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严格管控产品品质和追求品牌发展稳扎稳打的情况下,茶叶的产量和产值短期内难有大的飞跃,并且每年春天茶季一过村子里就变得冷冷清清,这可怎么办呢?”为此,霄坑村的村民干部们动起了脑筋。
2021年6月,随着一抹红绸徐徐飘落,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在霄坑村正式揭牌,一时间,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打卡地。原来,霄坑村瞄准的正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热潮。该村依托中共黄西工委遗址,建设起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和池州保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计划打造以红色旅游和霄坑有机绿茶为中心的“红+绿”特色生态旅游文化,促进霄坑特色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该村还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村民兴建民宿和农家乐,希望借此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和疗休养基地。截至目前,该村已新建星级“农家乐”15家、特色民宿2家。今年7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示,霄坑村被拟认定为2023年“安徽省最干净旅游乡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来到霄坑村“赏田园风光、品农家菜肴、购霄坑绿茶、住农家民居”的游客将更加络绎不绝。
霄坑村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红+绿”特色生态文旅,是我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由一产向三产的延链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今年开年以来,我区陆续举办了第八届杏花村文化旅游节、殷汇镇第三届油菜文化旅游节、第三届罗城民歌文化艺术节、牛头山镇第一届荷花节等一系列文旅活动,进一步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提档升级,推动农文旅全面融合发展。
此外,我区还出台了民宿产业鼓励政策,积极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区已发展民宿20余家,总投资额超2亿元,建成客房246间、餐位1324个,拓展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年收入2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秋浦仙居为代表的高端民宿品牌,以霄坑村民宿集群为代表的茶旅融合特色民宿品牌和以德佑农庄为代表的农家休闲民宿品牌。
“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更是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建平台、强品牌、重培育、兴合作等多种举措,我们不断完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了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发展态势。”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9%;第一产业增加值8.72亿元,同比增长4.6%。下一步,我区将继续立足贵池特色,发掘比较优势,做强产业基础,实现多元融合,激发农村产业的内生动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努力促进贵池乡村振兴事业实现更大的跨越。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